余光中 從詩與文看見立體世界

採訪報導/杜晴惠 |2015.08.23
2906觀看次
字級
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在華文世界備受推崇,擁有眾多粉絲與知音。圖/鄭清元
散文集《粉絲與知音》 圖/九歌出版社提供
詩集《太陽點名》 圖/九歌出版社提供

採訪報導/杜晴惠 圖/九歌出版社提供

「《太陽點名》是我的第二十本詩集,沒把握會不會有第二十一本。」詩人余光中在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讀者見面會中如是說。寧靜小巧的場地,座無虛席,會後提問的幾位讀者均表明擔任教職,提出的問題深刻而具體,在文學園地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大師,面對文學知音一派輕鬆自在,氣氛溫馨。

見面會上,八十七歲的余光中,簡單地回顧自己的創作過程,從梁實秋、思果,談到夏志清,每一句話彷彿現代文學史的篇章。他說,一九五二年大四那年,他出版處女作《舟子的悲歌》,當時的老師梁實秋幫他預估,大概只能賣三百本,「我不服氣。」他說,最後印了一千本,花了兩年時間賣完,「這次出版詩集,最近陳素芳(九歌總編輯)就告訴我第一版已經賣完。」

眾所周知,詩集在出版市場上一向難以暢銷,多年來僅有少數詩人作品能有亮麗的銷售量,余光中便是其中之一。他說,寫詩方法人人不同,但他認為作品一定要雅俗共賞,「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是許多藝術家的寫照,「我的詩很少人看不懂。」

談到如何寫詩,余光中常說他的詩「有些是追來的,有些是等來的」,追來的詩常常是應他人的期望,自己也有興趣而寫,這類詩常常是題目大,背景複雜,需要大量閱讀參考書,作足準備;等來的詩則是自己想寫,有些則是不請自來,也就是所謂的靈感。

主題與體裁 包羅萬象

日前出版的新詩集《太陽點名》收錄余光中過去八年來的創作,全書分成三輯:〈短製〉五十五首、〈唐詩神遊〉二十三首、〈長詩〉四首,共八十二首。

在〈短製〉中有一首〈佛光山一夕〉寫於二○一三年十月,描寫他與家人在重九前夕到佛光山登高、寄宿紫竹林精舍的心境,「……月色正好,露水不重/回空房誰能甘心/況且佛陀,祂/也還沒歇呢,期剋印/正合著與願印」。

出版社在簡介中寫道:「這是余光中所有詩集中分量最重的。主題、體裁、語言變化更是包羅萬象,有幽默可愛的〈太陽點名〉,描繪名勝的〈阿里山讚〉,〈白眼青睞〉寫苦中作樂的就醫經驗,還有以唐人為師的仿作或遊賞名勝風景有感而發之作如〈下江陵〉、〈楓橋夜泊〉,因為美加上宗教感動而創作的〈大衛雕像〉等精采詩作。」

至於為何以〈太陽點名〉一詩作為「書名」,他則說,這首詩在環保署的贊助下,此詩得以銅牌刻碑立於澄清湖畔,有其紀念的意涵。

網路世代,寫作形式千變萬化,閱讀的內涵也早已改變,但詩仍是詩。置放於博客來網路書店網頁有篇出版專訪,編輯問余光中:「老師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到了二十一世紀還依舊讀詩的讀者說?」余光中回應:「到二十一世紀,詩還是要讀的。連政治人物都應該要讀,用詩比較有人情味,容易打動文化認同……可以說,沒有詩,民族語言未免太寒酸。」

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

在文壇,余光中向以自律性高、筆耕不輟而知名,他在《粉絲與知音》的〈後記〉寫道:「我最不喜歡有人問我:『你還在寫作嗎?』就算網路正在篡平面出版的位,我的作品仍經常出現在報刊上。這漫不經心的空洞問題,我聽來就像是問:『你還在呼吸嗎?』」

在見面會上,他說,如果詩是「右眼」,那麼散文就是他的「左眼」,透過詩與散文,看見一個立體的世界。這本散文新作《粉絲與知音》,收錄他自二○○六至二○一四之間的散文,共分二輯。第一輯多為抒情與敘事相融;第二輯三十八篇,多為小品或雜文,文章較短,有擔任台灣大哥大「簡訊寫作比賽」決審委員而寫的文章,也有多篇文章哀悼作者的師友,包括趙麗蓮、英千里、吳炳鍾、李煥、袁可嘉、許世旭、鍾鼎文、顏元叔、林忠民、杜十三等。

人們常以「江郎才盡」來形容創作能量的枯竭,但余光中說:「我慶幸我有四個發電廠,詩、散文、翻譯、評論,一個廠停電,其他廠還在運作。另一個說法是,如果一個作家對生命保持敏感,主題就不會匱乏,對語言保持敏銳,文字就不會粗糙,如此自可減少『江郎才盡』之憾。」

對於出版社來說,這位文學大師不僅對生命保持敏感,從交稿細節亦可以看出他對作品的「尊重」,且數十年來如一日。主持讀者見面會的陳素芳打趣說,「這點我可以作證,甚至書出版之後,老師仍會不斷校對。」每篇詩作仔細謄寫,交稿時編好順序與頁碼,陳素芳說:「原稿就像藝術品,我從不敢用原稿發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