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雕 我行我塑

郭士榛 |2013.06.08
2221觀看次
字級
鋁線可以變成耳環、項鍊,甚至可以創作出其他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設計和創意。圖╱黃安福、楊海茜、葉昌玉提供
鋁線可以變成耳環、項鍊,甚至可以創作出其他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設計和創意。圖╱黃安福、楊海茜、葉昌玉提供
鋁線可以變成耳環、項鍊,甚至可以創作出其他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設計和創意。圖╱黃安福、楊海茜、葉昌玉提供

楊海茜巧手

鋁線變藝品

■鋁線可以變成耳環、項鍊,甚至可以創作出其他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設計和創意。

海貓工房藝術家楊海茜有著一雙巧手,二○○四年成立海貓工房,從事布藝、手工飾品、鋁雕教學及創作。最後衷情於鋁雕,十一年前,有一次她受邀到台中中友百貨舉辦活動,楊海茜不喜歡別人送來的花架,情急之下買了鋁線自己編,開始只覺好玩,並不了解鋁線材質,卻沒想到擺出來的花架非常好看,並受到讚賞,使她一腳就踏進鋁雕工藝。

楊海茜表示,鋁雕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工藝,「很多來找我學習的人,開始很沒自信,但往往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自信,並在小小的創作中找到自我。」

「鋁線質地軟硬適中,可朔性極高,因此成為很棒的雕塑線條的材料,既可展現無限創意,又能美化生活,成品都是美感兼具實用的工藝品。」楊海茜說。鋁線到她手裡馬上能變出飾品,計有項鍊、手機吊飾、腳踏車、重型機車等飾物,她認為,學習鋁雕最難不是去了解鋁線的屬性,而是如何培養自己的設計構圖、空間概念,及學習時的耐心和毅力。

一般認為鋁線工藝的歷史,是從十七世紀的斯洛伐克開始的。楊海茜說明鋁雕起初是製作簡單的生活雜貨,之後漸漸朝富裝飾性的器物發展,最後在巴黎、紐約等藝術家活躍的都市裡傳播開來。到了現在,古董風的鋁線雜貨博得了廣大人氣。

海貓工坊,名稱來自女主人楊海茜的小名「海貓」。自從投入了鋁雕藝術的世界,最喜歡將自己作品運用到園藝中,不僅可裝飾花束、裝飾品,由於淋了雨也不會生鏽,使園藝有著大突破。用鋁線布置家,一定要看環境,古樸型的家最適合鋁線搭配。



玻璃大師黃安福

綠能工藝做環保



■二十一世紀為「環保」世紀,全球各國政府無不致力於「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再利用」。

玻璃也能再生!台灣玻璃大師黃安福表示,玻璃是天然惰性物料,不透氣、不溶解,不釋放化學物質和起變化;晶瑩通透又堅硬耐用,是安全美觀的容器。

不論是用玻璃瓶盛奶給嬰孩使用,安全可靠;玻璃樽盛載的食物和飲料,保持原汁原味;玻璃盛載酒或醋,質味經年不變。「總的來說,使用玻璃容器,生活中安全又健康。」

一九八七年,開始投入個人藝術創作的黃安福說:「廢玻璃是一種再生原材料,再利用可以降低能耗和生產成本,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汙染;同時,再利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將進一步促進玻璃技術的發展。」

黃安福指出,台灣現已把回收的廢玻璃「再生利用」變成一顆顆晶瑩剔透寶石般的環保建材,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產品。

亮彩琉璃的發明,在建材市場中,以寶石的風采,可以鋪路、貼牆面、綜合建築,掀起建築業新風潮,可以達成環保資源的任務。

擅長使用實心雕塑法的黃安福,將玻璃在高溫下化為流動的熔液,用雙手轉拉,利用拉、擠、扭、捏等技巧,把玻璃變幻作他所鍾情的動物、花卉、昆蟲等為主題。

黃安福認為,玻璃創作有兩種內涵,一個是化工方面,一個是美學層面。化工指的是,創作者需了解玻璃的物性、材質變化,才能用適當的手法呈現出想傳達的作品。

至於玻璃創作的美學層面,黃安福說:「配料、技術面,任何人用心學早晚都能學會,但美學經營部分,可就要看個人天分和努力了。如何去構造作品的明暗、遠近觀感,以及肌理結構,非常重要。」

為了傳承、發揚玻璃產業,及推動綠能玻璃工藝,黃安福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潛力,他認為只要做好人才培訓,玻璃工藝未來的發展空間無可限量。



葉昌玉推廣紙浮雕

賦予傳統技藝生命力





■一九九九年,紙雕藝術家葉昌玉首次接觸紙浮雕作品,就愛上它的細緻與美麗,真正開始學習紙雕,是她五十七歲時。她不但拿到美雅士浮雕美術館的師資證照,退休後更推廣、教學紙浮雕藝術。

葉昌玉指出,歐式立體紙浮雕,發源於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當時是民間藝術,人們為美化自己生活,就將平面圖形,型刻成立體雕藝,營造出深淺遠近不同的層次感受。

這些平民生活藝術品,放置十多年都不會變壞,引起宮廷中人的興趣,便引進歐洲宮廷裝飾生活,做成生活設計品。

葉昌玉指出,紙浮雕是非常精細的手工藝,一件作品常需耗上數月時間才完成,原理就是用多張相似的圖,剪裁出所需的部分,再逐一將雕好的圖片黏貼,將平面的景象變成立體有層次的作品。

葉昌玉工藝純熟精練,秉持手「敢動」,心「感動」之理念,認為創意來自用心思考,若將要素結合創新思維,就能不拘泥於過往的創作形式,以巧手呈現紙雕新面貌。

葉昌玉先前都是使用外國的圖片做紙雕,有一天想到,為什麼不能用中國的山水畫,或是台灣藝術的作品,於是開始使用中國古畫做創作,二○一一年更與台灣攝影大師謝其煚合作,將消逝的傳統行業照片,藉由紙浮雕創作,重新把傳統技藝賦予生命力。

葉昌玉老師說:「我把傳統技藝從記憶封存的地方取出來,再用我紙浮雕的手藝把它再度呈現,讓大家看到,我們先民如何蓽路藍縷,如何刻苦耐勞。」葉昌玉鼓勵想做紙雕者,只要帶著一分熱愛,耐心地一刀一刀去刻,完成時看到作品,好像就是一種回饋,很有成就感。





達人帶路

●黃安福:安福玻璃雕塑室(新竹市高峰路386巷100弄19號)

●楊海茜:海貓工坊(嘉義縣竹崎鄉義仁村10鄰8號)

●葉昌玉:聯園藝文工作室(苗栗市大同路8巷1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