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梁章鉅在《楹聯三話》說:「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無日不臨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於用墨,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數萬斤油矣;王夢樓太守,則書不經意,愈淡愈超,全取風神。時有濃書宰相,淡墨探花之對。」
劉墉,號石庵,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職同丞相。劉墉博通經史百家,書法初學趙孟頫,後法魏晉、鍾繇、顏真卿、蘇軾等各家法帖,但不求形似而重用筆,敢於創新,終自成一家。清人張維屏在《松軒隨筆》中謂劉墉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王文治,號夢樓,乾隆二十五年探花。書法學米芾、董其昌,後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其書法清淡秀逸,一派端莊,又風神瀟灑,散發出濃厚的文人氣息,與翁方綱、劉墉、梁同書齊名,稱書壇「清四家」。
後人有謂:夢樓善用青淡之墨,故與石庵並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然而檢視兩人流傳作品,墨皆黑濃。所以應如梁章鉅所言:「書不經意,愈淡愈超,全取風神。」所謂:「淡」,是指「不經意」或「全取風神」或「清淡秀逸」吧?
至於「濃墨宰相」,也應如《楹聯三話》中所說:「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數萬斤油矣。」而被稱「濃」。
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說:「國朝劉石庵相國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所以,綜觀以上論點,實不宜以墨色濃、淡,來論「濃墨宰相」與「淡墨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