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親子生活禪-- 德國媽媽的選擇 下

皮爾斯夫人 |2013.05.24
1874觀看次
字級
到底是要工作還是要小孩,問起身邊的德國媽媽們,每一個人都跟我不約而同說道,這個生命考題都曾帶給她們深深的焦慮,因為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成為妻子後,對於保留自我的部分,開始不斷被家庭生活切割著 圖/皮爾斯夫人
德國爸媽通常在孩子幼稚園放學後,就陪孩子在遊戲廣場裡玩樂。圖/皮爾斯夫人
德國媽媽們要工作也要小孩,但通常在有了孩子之後,就將時間改投資在孩子身上。圖/皮爾斯夫人

到底是要工作還是要小孩,問起身邊的德國媽媽們,每一個人都跟我不約而同說道,這個生命考題都曾帶給她們深深的焦慮,因為一個女性在成為母親、成為妻子後,對於保留自我的部分,開始不斷被家庭生活切割著,過往可以大量運用的時間突然完全走了樣,開始配合孩子的作息與成長節奏,在這當中上班去工作,竟不知不覺成了許多女人可以小逃離一下家庭與孩子,放鬆自己,享受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及與外界繼續交流成長的管道。

話說上半天班的德國媽媽,或像一星期只教十二小時的教職工作,算讓媽媽們找到一個在工作與孩子間的平衡蹺蹺板。不過,我的友人們也很真實地跟我說道,德國社會比起其他國家,提供較多的女性半職工作機會與可能性;但相對來說,薪水收入比起全職工作少了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關於這一點就必須自行調適心態了。因為畢竟大多數家庭決定生養孩子時,都覺得先生或太太有一方一定要花大量時間來參與孩子的成長,不然就不要生養小孩,這是大部分德國父母的心態。

或許也因為如此,在德國的兒童遊戲廣場,一到下午三點多,放眼望去幾乎都是爸媽在幼稚園接了孩子後,一塊陪孩子在遊戲廣場玩樂的時間。我記得好友Antja曾跟我說,全世界花最多時間陪小孩的,應該會是德國爸媽。歐洲的其他先進國家如法國、瑞典或丹麥,婦女在生產後兩個月,幾乎都以全職的工作方式回到職場中。相對於這樣的現象有好有壞,好的部分是女性幾乎不用為了產後工作的生涯轉型擔心,收入方面仍可繼續有孩子前的狀況。不過,有趣的是近幾年在法國也陸續出現不同聲音的需求,有許多法國女性羨慕起德國媽媽們,可以花那麼多時間陪孩子成長,並對於德國能享有產後十四個月的育兒假津津樂道起來。

跟好友Antja的一番對話後,我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德國算是在這方面福利措施做得很好的典範,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德國女性都很幸運地可以在工作與養育小孩間如魚得水。我們也常聽到很多德國女性無奈表示:有孩子後,雖然有機會找到半職工作,但因為工作時間短,無法配合工作上全力的衝刺,後來被調去做些相當無聊,或比原本職位差很多的工作,或只能找些四百歐元的工作機會。當收入沒有抵達需要繳稅的級次,也會影響女性年老後退休金的計算。

問我的德國友人們要工作還是要小孩,幾乎每一個人都說兩者都要,而且是可行的,只是在有小孩後,女性必須開始調整心態接受,人生自此開始需要將更多的時間比例放到孩子身上,然後,隨著孩子慢慢成長與成熟,再多撥一些時間回到職場上,經營自己的成就感。但在孩子上幼稚園前,她們認為是孩子最需要父母也最依賴父母的階段,對父母來說,也是相當珍貴的時期;很多時候養育孩子無法說是父母的責任,因為孩子每一天回饋給父母親的那些天真可愛、活力充沛的創造力,這可不是從工作裡可以獲得的寶貴人生經驗。要工作還是要小孩?看來許多德國女人還是願意冒著丟掉好工作的可能性,去生養一個可愛的小寶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