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一家三口開著車前往森林踏青,坐在後座的兒子恩典突然憤憤不平地跟爸爸說:「爸爸,你上回批評某間學校怎樣怎樣,我覺得你這樣很不好,因為你都沒去過那間學校,怎麼可以隨便說人家不好呢?你應該先去看過那間學校,再來批評比較好!」恩典說得振振有詞,我們這兩個大人則是嚇出一身汗。
圖/皮爾斯夫人
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常是顛倒著看,不經意就打破生活的固著與疆界。
圖/皮爾斯夫人
文/皮爾斯夫人
某一天,一家三口開著車前往森林踏青,坐在後座的兒子恩典突然憤憤不平地跟爸爸說:「爸爸,你上回批評某間學校怎樣怎樣,我覺得你這樣很不好,因為你都沒去過那間學校,怎麼可以隨便說人家不好呢?你應該先去看過那間學校,再來批評比較好!」恩典說得振振有詞,我們這兩個大人則是嚇出一身汗。
後來,先生笑笑地跟他說;「好小子有你的,你說得真對,還沒有拜訪那間學校就先批評,真的很不好!下回我會小心,謝謝你的提醒。」
恩典在爸爸回應後,口中還是念念有詞:「對啊!下次不要再這樣,不了解就先批評別人,這樣很不好,我不喜歡!」親子關係形式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爸媽,但很多時候,彼此角色是顛倒過來的。
生活中常會不自覺將自己套入身為媽媽該如何,身為爸爸又該如何,然後延伸出一大串——如果恩典怎樣……就會更好。
後來,知道是自己無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然而再深入挖掘內心後,發現其實是自己不願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又不自覺地投射在最親近的人身上。內心總認為自己不夠好,如果能再多做些什麼,或再多上些什麼課,或再多修哪些課就可以消除內心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焦慮。
孩子跟我一樣,鬼靈精怪,熱愛無拘無束地去體驗生活裡的各種滋味,這樣的孩子反映著我自己如他一般,需要的就是開開心心地在生活裡玩,以玩的心情體會生活,心裡才會最自在。
跟孩子生活經常是非常好玩的,透過他,我常問自己,事情真的是這樣子嗎?孩子真的是我想的那個樣子嗎?生活中碰到的那些人事物,真的是那樣嗎?一輩子尋尋覓覓的生命課題,我總是不斷地從靈修書或課程裡,想探詢靈魂生命的大道裡,但經常是在我放下它們後,才得以體會。尤其,從最平凡的親子與家庭生活中,讓我收穫最多體會也最多。
透過關係的互相學習,我有機會從自己的深井向外探看,住在井裡的我有時會被自己種種的想法卡住,忘記井外還有一大片藍天。透過孩子,讓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的只是放過自己,當我放過自己,就會放過我的孩子;當我放過自己,那些生活裡的角色「媽媽、老師、太太、作家」就更能夠自在地轉換、扮演與卸下。
我想要允許自己多做那些讓心裡感受順心跟歡喜平安的事!生命不用超速前進,如果我注定要當一隻烏龜,那就單純享受用最「慢」的方式,來欣賞生命與風的速度吧!
我想要學孩子那樣放掉對與錯的觀念,不需要每件事都要圓滿,不需要每個結果都要是對的。生活本來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有時可以三三八八,有時確實需要某種規矩穩健住自己慌亂的腳步。
我想學兒子那樣,直爽說出他不喜歡誰,他又好愛好愛誰。而那些喜歡和不喜歡很快又被丟到腦後,忘得一乾二淨,繼續玩樂!我想學他那樣,一件事做不成,不會在心裡先怪罪自己笨,先放下又有什麼關係,因為他知道在生命前面,還有各種驚喜等著他,怕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