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步花 2013 彩墨 137x69.5cm
圖/李賢文
四季之中,春天的腳步在亞熱帶的台灣,似乎行走得特別飄忽倉促。就在陰雨與乍晴交替中,四月已然到了尾聲。
木柵文山的青翠色,一點點加深變濃,彷如水墨設色裡層層渲染,初綠之春,渙漫成深綠的夏意。正因為春天步履奇快,記錄春山的步伐更需要腳踏實地,五感齊開,才能細熨出專屬於春的初發心地。
這就好像用相機獵取鏡頭時,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觀察多停留在瞬間的焦點,而不像以手圖繪,寫生眼前景致時,會對所見之物的上下左右前後四方,做出流動式的全方位觀照,並進一步反應出美的判斷與篩選。是故,物質機械的鏡頭只能提供無分別的定點記錄,而藝術創作的心眼卻能周延出更為緩慢、更貼近文學的流動視野,使有限的山水,展現出無限的想像。
所以,美,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出來的。透過真實的步履,清楚明白地對應一切所感所受。眼前的花草、遠處的山巒、天際的雲影、孤飛的高鳥、青草的氣味、潮溼的空氣、啁啾的鳥聲,這一切的一切,加減乘除之後的總體經驗與美感體悟,就變成美的行走。
行走在春天的文山,就是這樣的歷程。幾度上木柵後山,每一次都有驚奇,每一次也都有發現。有時只隔一周,整片杏花林已無芳蹤;有時意外發現的魯冰花田,下一次來時則夷為綠肥。當經驗無法永存,感受變成為當下唯一的依靠,於是緩慢步伐是探察美的唯一法門。
漫遊山野中,循著山徑,邊走邊看,邊看邊想。無邊光景,手卷一樣,慢慢展開。拾級而上,眼前盡是杏林花海,偶然走到一個高點,眼前赫然一幅城市剪影,又轉到一個盡頭,也能與一隻佇立枝頭的五色鳥驚喜對望。景致,一幕幕隨著腳步開展;風光,也隨著寫生一張張收攏。
生活在台北地區的人們,只要三十分鐘左右的車程即可駕車或捷運轉搭公車,到達盆地四周的綠色山野,在小心地攀爬之後,就能幸福地遠望盆地中心最繁華的101大樓,海市蜃樓般拔地而起。家,在不遠之處;山水,更在一日之內。桃花源原來不在書裡,而在腳上。境移心轉,誠一樂也。
在台大校園舟山路上的「松庭步道」,一方銅牌鑄刻著納瓦霍族印第安的讚美詩:
美景在前,我行走其中;美景在後,我行走其中。
美景在上,我行走其中;美景在下,我行走其中。
美景環繞四周,我行走其中;
漫步在美的小徑,我生氣蓬勃地行走其中。
美,無處不在;美,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出來,細細體味出來的。在文山林間,悠閒緩步,與杏花春樹,相親相近,在美的小徑上,願大家生氣蓬勃地,行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