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喜歡追求世界第一。有許多世界第一是台灣之光;但是有些世界第一,令台灣無光。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新聞網播出「台灣掠影」專題報導,以「另類『世界第一』的台灣輸出」為題,聲稱台灣流浪狗輸出數量,成了另類「世界第一」。台灣動物保護團體雖然大聲疾呼,大力奔走,但是卻只能搶救少數的流浪狗,這樣的國際媒體報導令台灣社會汗顏。
流浪貓狗是都會普遍的問題,但是台灣處理流浪貓狗,卻較其他都市棘手。因為台灣大多是公寓住宅,人口稠密,空間狹小,動物生存的環境欠佳,如果飼主心理或生活條件改變,家中的寵物就遭到棄養,流浪街頭的命運。
根據《動物保護法》規定,各地「動物收容中心」裡的流浪狗,經十二天公告後,若無人認領就會被「人道安樂死」。因此,搶救流浪貓狗就像與時間賽跑,有些寵物貓狗走失後,幸運地在期限內被主人認領找回;有些則是藉由動保團體援助獲得生機,如長期救援流浪貓狗的「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會把救回的流浪狗送到國外,十年來透過愛狗、愛貓人士,護送超過二千三百隻流浪貓狗到美國及加拿大被跨海認養,這也是另類的「世界第一」。
據統計,台灣流浪狗已從高峰的六十七萬隻降至八萬五千隻,目前收容隻數約十一萬隻,認養率約三成,情況已見改善。但是眾多流浪貓狗,在沒有主人認領和動保團體救援的情況下,被依法安樂死,仍是令人不忍的悲慘情況。且安樂死數量之多,連負責注射安樂死毒劑的獸醫都不敢和陌生人介紹他自己的職業,就怕被人罵。而在各地預算不足的情況下,動物遭到「非人道」致死的事件,也時有所聞。
改善台灣流浪貓狗問題,首先得從傳播「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觀念開始。養貓狗應和養育子女一樣,尊重牠們的生存權。即使牠們有點缺陷,也要包容接納。國人不喜歡認養身體障礙的狗,許多在台灣乏人問津的白腳掌狗、三腳殘障狗、兩眼全盲狗等,跨海認養後,在美、加等地新飼主家過得很好。
許多人養貓狗都是一時衝動或是趕一時的流行,熱情冷卻或是流行風潮過後,許多貓狗就被棄養。如《一零一忠狗》電影播出時,許多人為大麥町犬的斑點著迷,而搶著養大麥町;《再見吧!可魯》演出時,拉布拉多犬成為許多飼主的新寵,但是流行一陣過後,街頭就出現許多被拋棄的流浪大麥町或拉布拉多犬。
人類如何對待動物,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之一。寵物貓狗不但是現代人的家人伴侶,有牠們的陪伴,使主人的生命更圓滿豐富,而寵物的生命通常比飼主的生命短,牠們也是飼主的生命教師,讓飼主提早體會生老病死的生命滋味,讓飼主更為成熟。寵物和飼主有一種特別的緣分,決定養牠,就不要拋棄牠,慎始善終,是關係圓滿的重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