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要害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叫他去辦雜誌。」李取中不僅辦了一本自己理想中的雜誌,還創造了街友就業的另類新機會。
三年前,台北街頭出現了一本風格清新的《大誌》雜誌,透過英國品牌授權為後盾,以全新的商業模式及文化創意,再加上街友的驚人銷售潛能,兩年多來,每月發行量直逼三萬份。「一本雜誌,一份希望,原來這群被認為不可靠的街友,想不到,還真的很可靠!」李取中把他們過去那段崩壞的歲月,被眾人遺忘的人生拼圖,倚仗著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片一片重新拼起。
故事的開端,是從李取中一次無意間的閱讀出發。黑色鏡框下,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李取中創辦過網路媒體「樂多」,累積了深厚的網路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習慣的經驗。有一天,偶然在《2535》雜誌中瞥見日本《The Big Issue》的報導,心中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有沒有可能在台北街頭,就能買到這本雜誌?我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與熱情,提供某些可能。」提供新服務的企圖心大過獲利的動機,李取中決定一鼓作氣、走向實體發行之路。
「考慮太多,反而會被未知阻擋;一旦運作,反而能使問題變得明朗。」他請出設計名家聶永真設計六款封面,再聯絡英國總部提案,然後飛往倫敦與《The Big Issue》創辦人約翰‧柏德會面,並得到授權鼓勵;隔年四月《大誌》台灣創刊號正式發行。
儘管網路強壓紙本,國外仍有許多新的平面媒體備受新世代喜愛,李取中帶著信心大膽投入:「市場仍有很大未被滿足的缺口。尚有更重要的訊息需要被呈現,但一直未被滿足,這分需求讓我感覺到紙本還有很大的空間。」
網路媒體出身的李取中,並不把平面媒體萎縮歸咎在電子化衝擊,「寧靜的變革隱身在後,消費行為變身為弱勢自立的最佳觸媒。幾分關心、幾句問候,翻轉了街頭買賣的互動關係,交換彼此真誠、建立友誼。」將《大誌》讀者群鎖定在二十至三十五歲的網路環境成長Y世代,是因為瞭解這一群人其實「大智若愚,愚而不昧」!他說,網路資訊取得雖易,卻又太過廣泛龐雜,讀者要自行發掘到感興趣的內容相對下有困難度,編輯角色因而愈形重要。
著眼於現下的觀察、放眼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這本《大誌》廣納旅居美洲、歐洲、日本、台灣近二十位各具專業背景的寫作者,提供第一手觀察與國際短評、時代趨勢、生活體驗。版型也簡潔漂亮,不經意地襯托主題意念,掌握美感與實用性的平衡。「雜誌內容富含中心思想,卻無是非批判、更沒有激情昂然,將思考空間還諸讀者。」他感覺到,立場選擇是容易的,然而過於快速的定奪,又如何期許在一味遵循體制中成長的下一代,建立多少省思能力?
僅須一百元的「超值感」,無一不為讀者帶來盎然趣味,以街友大軍建置通路,在台灣更具前所未有的實驗性,李取中,在傳媒路上不獨行。
資料提供/自然主義
另類販售方式
一:通路創新/相較於一般雜誌社委託的單純「總經銷」,《The Big Issue》各地則創新以「街友」為主要銷售通路,選擇讓雜誌轉為「機會賦予者」,建立雜誌與販售員彼此相依的機會。通路創新,是風險,更是機會。
二:提供初始資本,並「對半拆帳」共享利潤/考量到多數販售員身上可能身無分文,《大誌》首先提供十本雜誌與背包、辨識背心與帽子等配備,作為第一次販售者的「創業基金」。成功賣出這十本後,意即就有了一千元的收入,得以繼續以批價五十元的成本,販售不二價一百元的雜誌,賺取每本五十元的利潤。
三:另類的管理思維/不同於傳統經營,出人意表地挑戰現代企業的「管理動機」,選擇以「接受不穩定」,來理解、包容生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