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位於盲人重建院中,訓練師黎惠芸上班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犬舍」把狗狗放出來,讓牠們到草地上廁所、玩耍、吃早餐。拉開批覆紗窗的木頭門前,可以看到牆壁上貼著一張大看板,上面有幾十隻狗狗的「玉照」,分類有天使犬、工作犬、公關犬、種犬等。圖/
圖/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
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位於盲人重建院中,訓練師黎惠芸上班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犬舍」把狗狗放出來,讓牠們到草地上廁所、玩耍、吃早餐。拉開批覆紗窗的木頭門前,可以看到牆壁上貼著一張大看板,上面有幾十隻狗狗的「玉照」,分類有天使犬、工作犬、公關犬、種犬等,其中天使犬意指「上天堂了」的狗狗,每一隻都是工作人員心中的寶貝。
走進辦公室,先得把頭兩張辦公桌間的木閘門打開,在為數不多、僅只四張辦公桌的空間中,還有一到三隻不等的公關犬,在沒有工作時,平常會躺地上、打滾和讓員工「摸一下」,但一有客人來訪,會興奮地撲上去迎接,員工怕嚇著不能有心理準備的視障朋友,閘門就可用來克制牠們瘋狂的「好客」情感。
做完一天的行政事務,收發電子郵件,黎惠芸就要帶狗狗到街上做訓練,時間充足時,可以出門兩次。
黎惠芸說,導盲犬離開寄養家庭後,回到基金會,要開始「導盲訓」,包括「大小便複訓」,狗狗可以學會在特定場所上廁所,甚至等待主人為牠清潔、擦拭,以保持衛生;還要學會「帶視障主人避開障礙物」,不僅在訓練師戴上眼罩後,牠們要走對路、繞過障礙,還要能找到建築物中的電梯、休息時的空椅子,公園散步則要避開誘惑,路口得停、綠燈要行。
與狗狗為伍的日子很難言喻,黎惠芸說,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每天忙著訓練、為狗狗找寄養和收養家庭,協助使用者與拒絕導盲犬進入的店家溝通,下班後則帶一至兩隻狗狗回家做特訓,雖然這是一份工作,不能說輕鬆,然而一想到可為社會盡一份力,又能和狗狗相伴,就覺得生活很美好,就算狗狗當著她的面,離開訓練師的懷抱,和新主人親暱地互動,讓她心裡吃了不少醋,但又會為視障朋友感到開心!
「一切付出都值得!」四月份正好也是惠光導盲犬月,會在各地舉辦親子闖關活動,關主是狗狗!有關寄養、收養家庭報名、當義工、募款目標及闖關活動詳情,可至官網www.guidedog.tw查詢。
導盲犬規範
是眼睛不是寵物
導盲犬不是寵物,是視障者的眼睛!但這麼重要的角色卻很缺寄養家庭,像今年惠光就開出了十五個缺額,但也不是有意願就能當。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主任暨訓練師黎惠芸說:「必須明白狗狗不能寵!會糾正壞習慣,例如咬拖鞋,要捨得下心、凶凶地說:不行!然後把東西拿開。如果行為沒有被制止,愈演愈烈就糟了。比如曾有家庭帶狗狗外出,讓狗狗吃路人給的零食,一兩次之後,狗狗在外面就會突然驚嚇路人,當路人手中的零食掉到地上,就跑去吃。」但也不用擔心沒有養育技巧,只要觀念正確,技巧和行程,指導員都會教。
導盲犬在工作時,民眾最常被叮嚀的就是不能觸摸、餵食,黎惠芸解釋,即使狗狗訓練得再好依舊是一隻狗,突然被人摸,也會轉頭看發生什麼事?殊不知牠的小小一轉身,會造成視障者跌一大跤的可怕影響。
餵食影響很大,除了狗狗不能吃人的食物外,工作犬還有體重限制,成犬約在二十四公斤上下,用餐得定時定量,還要等主人用完餐或同意了才能進食,最大的麻煩則是拉不拉多犬會「被食物誘拐」,一被食物引起興趣就會帶主人找吃的,而主人會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以致迷路。
有的狗狗很沒自信,受訓時走不出障礙物,開始焦慮,主人若能察覺狗狗的情緒,只要說:「沒關係,不要緊張,一定能走出去的。」給點鼓勵和加油就可以為牠們建立信心,但如果主人是全盲,會緊張的狗狗就無法提供服務,不過視障種類不少,不一樣特質的狗狗正好配合相應的視障者,而基金會也不會輕易淘汰可以受訓的狗狗。
培養一隻導盲犬,一年約要二十三萬,從出生到工作後退休要一百萬,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什麼樣硬體設計的建構及軟體服務流程的制度會成為障礙,因此表面上一隻導盲犬只提供一位視障者使用,實際卻為全台六萬多名的視障朋友發掘難處,調整出最恰當的生活環境。
從出生、寄養、受訓,到與視障者一起生活的工作,說明了導盲犬的前半生,而後半生基金會則為牠們「招募收養家庭」,只是願意當收養家庭的人比寄養家庭更少。
收養家庭難得,只有真的很愛狗,感念狗狗為人類奉獻大半輩子的人才能擁有退休後需要照顧的導盲犬。狗狗十歲進入退休期,每月約三千元的飼料費,在寄養時期由基金會負擔,收養期卻是新爸媽負擔──但也有遭淘汰、身體有狀況、還沒正式工作及半途淘汰的導盲犬被收養。
導盲犬任務
讓視障者好獨立
訓練好的導盲犬,都要與視障者配對。人狗磨合期為一年,狗狗就像一種新輔具,雖然能幫視障者獨立生活,生活變得安全又便利,可是每位視障者在接觸狗狗的前半年,都會有「想放棄一千次」的念頭,覺得生活多了一個人好麻煩!黎惠芸說,曾有兩位自願測試磨合的視障者,還很興奮地比賽,看誰能先適應,結果下課十分鐘,兩人全把狗狗忘在教室,被提醒後才訝異的說:「原來連上廁所都要牽著狗狗!」
配對狗狗之後,視障者的人生就要重新安排了!「有了狗狗意味他們得習慣常被拒絕」,因為有的餐廳不認識導盲犬,禁止牠進入;有的按摩院無法接受按摩師抽時間餵狗狗吃飯和帶牠上廁所;有的接納了導盲犬,卻要求人狗分離,不知狗狗一旦離開主人,就不一定能保持大家看到的「穩定狀態」了;有的餐廳則將他們安置在廁所旁,怕打擾到其他客人,而視障者的家人還會因導盲犬吸引路人眼光,想低調卻頻頻受矚目,因此和有導盲犬的視障者一起出門的意願降低許多。
可是有了導盲犬,視障者的生活不再那麼閉鎖。像Maru的主人就是一位二十多歲,本來住在距離基金會不到五分鐘路程的地方,害怕出門、過馬路,飲食幾乎都鎖定便利商店,他說:「怕過馬路是因為聽到綠燈通行的聲音後,卻發現還是有車子的呼嘯聲。」有了Maru,他興奮地表示:「住這裡這麼多年,從來不知道附近有這麼好吃的店。」他還鼓起勇氣搬到捷運站旁,儘管人多、車多,也無懼的開始學習逛街。
導盲犬功夫
練就淡定與服從
導盲犬的一生非常特別,以惠光基金會辦公室內的公關犬Bunny來說,二○○八年十月一日在台灣出生,是拉不拉多犬種,被選為導盲犬的原因,是被調查出黃金獵犬和拉布拉多有極高的穩定性,能成為導盲夥伴。
基金會會賦予狗狗一胎中最優秀的孩子擔當「種犬」重任,而其他接受培訓的狗狗,必須先符合兩個條件:「個性好」,要有自信,不會因為無法完成主人的指令而焦慮;「要健康」,皮膚不能有狀況、不能有異位性皮膚炎,髖關節要發育得好,沒有心臟病、白內障或出現無法咬合的兔唇缺陷。
Bunny的健康狀況就很好,所以一出生後,先被媽媽養到二至三個月大,才被帶到人類的寄養家庭,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社會和人類的孩童差不多:在家裡能聽命令,隨時趴下、坐下、不隨地大小便,出門在外,能搭捷運、坐公車及不會被突如其來的聲響嚇著。
一般的狗狗對聲音極其敏感,例如打雷,常會嚇得躲起來或拚命吠叫,但如果像Bunny一樣,將來要「工作」,就不能被任何風吹草動給吸引,必須學會「淡定」,因此牠的很多前輩,像可以帶視障主人出門的Maru,即使身處嘈雜環境,依然可以安穩地趴在主人腳邊,也不會發出聲音,「一般來說,當牠們在工作中趴下時,就是在休息,小小打盹一下」。
在寄養家庭,狗狗不是學會搭乘交通工具和處變不驚的心境即可,牠們還會接受「摩天輪訓練」。搭乘摩天輪或貓空纜車,消除「懼高」心理,由於視障者生活的可能性愈來愈有保障,不少人會出外旅遊或在特別的地方辦活動、求婚,而必須二十四小時與視障者生活在一起的導盲犬,也要努力不變成電燈泡──萬一搭上摩天輪,開始緊張、亂叫、失禁,破壞主人的好事就糟了。
如何不受引誘的穿越人群、如何跟主人一起睡覺、與特定生活領域中的人友善相處,不隨意吠叫、撲倒他人、攻擊或破壞家具,保持安靜、耐心等待,都是狗狗要學的。寄養家庭的角色則是扮演視障者,遵守「狗不離身」的原則,即使要上班、去旅行,也要像人類法律規定不能獨留幼兒於家中一樣,因為狗狗也需要全心全意的陪伴。
已學會一般指令和表現出高穩定度的Bunny,終於要離開寄養家庭,回基金會接受導盲訓,測試牠的「工作意願」。可是觀察下來,Bunny的工作意願並不高,只有與人互動是好的,所以放棄工作犬的使命,成為基金會的公關犬,又稱示範犬,專門出席宣導示範的說明會,像老師,也可以讓視障者體驗配對,每次外帶體驗約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