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台灣姊妹會 豐富新移民生活

李祖翔 |2013.04.06
2656觀看次
字級
「南洋台灣姊妹會」舉辦政策對話論壇。圖/南洋台灣姊妹會、記者李祖翔

十一年前,柬埔寨女孩李佩香,在家人盼望「會過上好日子」的心理下,告別父母,依依不捨地嫁來台灣。她的婚姻路走得還算順遂,不須分擔家庭經濟重任,但語言隔閡,令她不敢領略台灣之美,要出門只得等老公回來再帶她出去。三年在家燒飯、相夫教子,先生發現她很喜歡學東西,主動幫她報名「南洋台灣姊妹會」承辦的課程,李佩香抱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成為中文班一員。

初來乍到的新移民配偶不是都會到社區大學或鄰近的小學補習中文嗎?為什麼還要上中文班?李佩香說,補校讀的是課文,例如小學一年級的〈快樂上學去〉,學注音、學朗讀,還有小學的數學、國中的理化和地理,其實並不實用,像是一加二等於三,這在母國就學過了,但台灣不認可東南亞各國鄉下學校的學歷,僅承認名校或都會學校,李佩香正好住在鄉下,其他姐妹也差不多,因此從小學的三年制,到國中、高中、大學,要拿到大學學歷、方便就業,需要再花十三年的「青春」,可是學習語詞,明明只需要兩年啊?再說年輕人都有志向,新移民都有意識「結婚就是成人,要對人生負責」,已經有想要做的事,學校的「通識課程」自然可有可無。

中文班教的是稱謂、生活用語,開課模式有三部曲,如暖身、討論和主題生字教學,「我們每一次上課前,會用各國的遊戲,玩想學的生字或上一次學到的字,如玩跳房子,格子裡就寫上注音辨認。」在那裡,姐妹要學的都是她們真的需要的,所以很實用!只是李佩香也說,上中文班的人愈來愈少,因為不論再怎麼貼近姐妹的需要,終究沒有認證,她們還是要有一張學歷文憑。

肢體動作引誤解

暫且不提學歷問題,現任「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專案執行祕書李佩香,當初相親嫁來台灣,她說是抱著很單純的想法,親朋好友包括她自己,都以為是到比較進步的國家來過好生活的,到台灣才發現,生活雖然不錯,卻因為政策不周全,面臨到語言隔閡、生活需要適應、社會對外籍有歧視等問題。

「我自己是算滿幸運的,平常會把想說的話寫在筆記本上,再和先生比手畫腳就能溝通,像越南姐妹就很委屈,在越南對長輩講話,為了表示尊重,得雙手擺在胸前,但台灣的長輩會覺得這個媳婦難親近,好像處處防備著。」因此組織發起「東南亞多元文化種子師資培訓」方案,專門培養新移民講師,接受學校、社區邀約去分享母國文化和在台發生的糗事、困難,希望大眾了解新移民很多時候做出容易讓人誤解的舉動,其實是無心的!

李佩香當上文化講師後,就開始分享親子教養及柬國文化,「我覺得最特別的就是兩國的婚姻習俗,台灣人結婚,女生要住男生家,信仰要以夫家為主;柬埔寨卻是男生先住女生家,之後再按照婚前計畫的,組一個新的家庭,結婚是兩個人的事,不強調哪一方負的責任比較多。我們也沒有婆媳問題,爸爸、媽媽都知道,只要小孩能過得幸福,再不捨都要放手。」信仰上夫妻也有高度彈性,例如協調好某一節日的上午到女方家參拜,下午則到男方家,不會有衝突。

外籍汙名揮不去

然而,環境需要被改變不全是壞事,至少她們多了學習動力。成立「南洋台灣姊妹會」至今,不僅有南洋姐妹占三分之二理監事,還團結合作,一起要求社會去汙名化及平等對待,「外籍新娘不是不好的詞,而是婚禮上的稱呼,十幾年了還是被這樣叫,怪怪的,叫新移民就很好。」

她們也享受社會教育課程,學習當義工、新女性,甚至倡議法令政策,「去年我們探討〈移民法〉,讓大家知道移民家庭雙方背景、來台後困擾及面臨走投無路的境遇。今年我們著重〈國籍法〉,指姐妹在申請國籍時,有等待認可的空窗期,如果等待期間發生問題,就會被駁回,但要申請國籍,必須先放棄母國身分,當兩邊都不認可,就會變成名義上不存在的黑戶!有一位姐妹把玻璃擦得太亮,客人不小心撞上去,受傷了告她傷害,因此有了犯罪紀錄,就被駁回國籍申請;另一位姐妹是先生外遇,正好要打離婚官司,被官方認為有結婚疑慮而駁回申請。可是她們有錯嗎?後來組織為她們協調,以個案方式處理,但這種事不該只是個案。」

姐妹另外成立了劇團、戲劇工作坊、學拍電影、拍紀錄片、舉辦和平音樂祭 ,不只野台開唱,還擺攤義賣,更發行第一本外籍配偶創作集。

異國婚姻不容易

從單純二十歲的小女生,經過異國婚姻洗禮,到如今三十一歲的婦女及社會參與者,李佩香的「轉大人」經歷很豐富,她坦言那些事在柬埔寨非常不普遍,也想起過去在柬埔寨,對國家本有很多看不下去的想法,卻從未看過有非營利組織存在,沒人幫他們傳達意見,大家認命於無能抗爭的事實,任由政府、警察予取予求,不像現在在台灣,只要集結力量就可以消除不公義。

「現在我回國,都會跟朋友說哪個警察的行為不恰當,但他們覺得在柬埔寨不可能有發聲的機會,所以我能到台灣,還是算幸運。」可是在看到自己以外的姐妹,過得並不如意後,反而會建議柬國女孩,不要為了過上好日子而遠走他鄉或結婚、急著長大,因為「結婚不是開玩笑的!異國婚姻更辛苦!」不如好好讀書,做想做的事就好。

結婚不輕鬆!不過如今的李佩香可沒有那麼消極,她饒富智慧地說:「異國婚姻也不是那麼慘,只要婚前的價值觀溝通好,彼此能信任,就不會有問題!」她還俏皮地舉例,「即使是同一個國家,一個民進黨,一個國民黨,政治上也會有聊不下去的時候啊,觀念好還是最重要的。」



美食‧母語‧異國周

助孩子認同媽媽文化

善牧基金會服務的特殊境遇家庭類型與一般新移民不同,多是喪偶的單親新移民媽媽,在台灣的生活作息不外乎「賺錢養小孩」和「與其他姐妹交流」,教導小朋友課業的重任,暫由社工負責,新北市西區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康瑞君說,每周六下午,這些媽媽要上親子教育、文化分享等課程,寒暑假則有參訪如捷運逃生體驗營,除逃生知識外還可以模擬駕駛,這些運用現有資源的活動,目的都在讓孩子認同媽媽的背景,不會被偏差的社會印象誤導。

「單親的孩子,對年幼的傷痛記憶不深,可是長大後,進到學校、團體中,會意識到自己沒有爸爸或媽媽,以及媽媽來自異鄉的『與眾不同』,好在課輔班輔導的多是新移民家庭,他們能很正面的看待現況,例如小學一年級的朱珮甄,五歲時媽媽因病過世,她就會說:我媽媽現在在天堂,但我還有爸爸。看著媽媽的婚紗照,會說媽媽喜歡穿牛仔褲和高跟鞋,每天辛苦的準備豐盛晚餐,還會帶我回越南買禮物,現在戴的耳環是媽媽買給她的,晚上睡前一定要抱的芭比娃娃也是四歲時媽媽送的,抱著娃娃就像抱著媽媽。不論兒童節或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她都想跟媽媽說:我過得很好,讀書也很認真。可是一想起媽媽,還是會哭。」

而母國文化的分享雖然不是講給一般大眾聽,但不同國籍的媽媽彼此間交流也可以開闊視野,她們會舉辦印尼周、泰國周來體驗大小習俗與佳餚,像印式水果沙拉,用蓮霧、鳳梨、青芒果、豆薯組成,沾花生、椰糖醬,還有爆漿麻糬,以七葉蘭、米粉、椰肉揉成,味道奇特,她們甚至發現越南也有很多七葉蘭,越式果凍是常見甜點,連做台灣豆漿都會放七葉蘭!此外教子女講媽媽的母語,則會讓媽媽很有成就感,加深親子間情感。

善牧執行長湯靜蓮表示,愈是偏鄉及濱海地區的新移民,家庭問題愈多,基金會覺得需要為這些婦女做預防,引導親子正確的觀念,因此今年推出「第一屆善牧媽媽節」,無論是否為特殊境遇,都能參加「媽媽就是生命力」的實體照片徵件與攝影展,不克參與的民眾,可以到活動網頁上留言給新移民或曾經受暴的婦女加油打氣,官網:www.goodshepherd.org.tw/chtw,活動到四月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