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松鶴陵園內,有一群平均年齡不到二十一歲,身著整潔服裝,手捧鮮花,做著各種標準規範的禮儀動作,她們是銀川市第一支女子禮儀師隊伍。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民政部日前發布「殯葬綠皮書」,指出幅員遼闊的內地,大部分的省分現有的墓穴將在十年內用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則早早拉了墓地緊缺的警報,強調簡易、環保的送行方式,未來將是大陸殯葬市場主流。
據報導,曾有上海市民因墓地限售,為了買一個位置忙碌大半年,還半夜趕到某陵園等候購買墓位,因為根據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數據,全上海有七千五百畝土地可用作公墓,目前已用掉五千五百畝,僅剩下二千畝左右。而像是擁有三十畝地的閔行顓橋寢園,土地存量只有八畝,一年只有一天賣墓,每次限量賣六十餘座墓;浦東永安公墓的土地存量也是飽和的,一兩年就可能要「封園」,但推出的「節地墓穴」,卻因為民眾在觀念上一時無法接受而滯銷。
中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祕書長陳雲峰說:「土地資源短缺是原因之一,現在中國進行快速的城鎮化,原來在農村安葬的情況在城市化之後,要進行公募式安葬,這個需求會大幅度的增加,對土地的要求也愈來愈多,加上傳統觀念還是『入土為安』,所以土地緊張是可以想像的。」
據了解,目前上海傳統墓葬、節地生態葬和海葬的比例是八十比十九比一,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政策引導和觀念轉變,至少在「十二五」期間節地葬與海葬的比例能夠提升到三成左右。所謂「節地葬」就是近幾年上海多家公墓採用「無碑深埋」形式,將逝者的骨灰放置於環保可融解的骨灰罐。每年四月是上海墓葬的「節地月」,向市民推廣小於一平方公尺以下的小型化墓地,政府逐步推廣小於零點六平方公尺的微型墓,最小的微型墓甚至只有零點零三平方公尺。
取法台灣經驗
由於地小人稠,早在二、三十年前台灣就已經歷過墓地不足問題,因此不管是硬體或是軟體的發展,台灣經驗剛好可以給予大陸參考。日前大陸和台灣多位殯葬文化專家就齊聚一堂,參加在溫州市召開的清明殯葬文化論壇,從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角度,探討如何提倡綠色殯葬、確立殯葬改革方向。
台灣中華殯葬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銘傳大學教授徐福全說,二十年前,台灣開始推行「公墓公園化」,民眾觀念漸漸轉化,「讓祖先能夠住得更漂亮、更舒適,後輩又怎麼會不肯呢?」但徐福全也強調,目前在台灣建墓園,必須通過環境測評等一系列評估,以保障殯葬和生態環境相互協調,以此建議大陸注重環境保護問題。
除了經驗分享,著眼於大陸人口眾多,台灣殯葬業者一直看好大陸市場,或許能從趨勢中找到獲利點,但就如南華大學助理教授兼生命禮儀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國柱的深入研究,台商赴大陸投資仍會面臨制度、文化與市場的障礙,畢竟「大陸在殯葬服務的範疇仍屬於社會福利保障,對於殯葬禮儀服務市場化的接受度仍低,尚待觀念性的突破」,他在論文《兩岸殯葬產業發展與台灣殯葬業投資大陸之研究》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