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應運弘法
一九五二年,宜蘭士紳李決和、林松年、馬騰等居士,邀請我前往宜蘭講經弘法。由於當地遲遲沒有一位出家人正式駐錫寺廟,因此在他們的盛情邀約之下,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我也就應允,跟隨他們前往一間龍華派的小寺廟「雷音寺」弘法,並且成立「念佛會」。圖/佛光山寺提供
宜蘭應運弘法
一九五二年,宜蘭士紳李決和、林松年、馬騰等居士,邀請我前往宜蘭講經弘法。由於當地遲遲沒有一位出家人正式駐錫寺廟,因此在他們的盛情邀約之下,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我也就應允,跟隨他們前往一間龍華派的小寺廟「雷音寺」弘法,並且成立「念佛會」。期間,我依然沒有忘記自己對弘揚人間佛教的使命,陸續組織青年會、歌詠隊、弘法隊、文藝班等,接引青年學佛。感謝這座小寺廟裡六、七十歲的老住持妙專尼師和老太太金梅姑,容許我這個外省青年法師利用寺廟的走廊、庭院、佛殿當為教室,做起弘法的道場。
在青年日益增多之後,感於教育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又興起了創辦佛教學院的念頭,於是有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的成立,乃至現在的叢林學院、海內外十餘所佛學院,以及高中、國中、小學,西來、南華、佛光、南天等大學,就在這樣的因緣下,應運而生了。
除了親近佛教界的大德之外,日後,我和台灣主持政治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過一些往來。例如: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中央黨部祕書長李煥、教育部長蔣彥士、創辦中國文化大學的張其昀與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等,甚至在這之前,和服務於警務處的陶一珊、陳仙洲等幾位處長,也都曾經做過朋友。
只是我生來「和尚命」,想到古德所說「為僧只宜山中坐,國事宴中不相宜」,也就告誡自己,要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遭遇許多苦難挫折,我也不曾向他們請託,尋求幫助,一心只想安住在佛教裡面,憑著自己的點滴願心,勤勤懇懇地服務奉獻,讓佛教發光發熱。
但這個社會是由不得我們獨善其身的,後來吳伯雄、陳履安、黃啟瑞、高玉樹、陳武璋、林洋港、邱創煥、高育仁、陳汾,接著鍾榮吉、潘維剛、趙麗雲、丁守中等多人,紛紛邀約我到中央黨部、省訓團、救國團、社工會等單位講演,乃至三軍各司令部郝柏村、高魁元、蔣緯國、王昇等上將,也都曾經邀約我到金門、馬祖、蘭嶼、綠島、成功嶺、東沙群島、三軍大學、聯勤總部、陸軍官校等地弘法。由於這許多因緣,彼此也就有所往來了。
推展人間佛教
台灣的社會信仰多元,政府播遷來台之初,民間宗教、日本佛教、蔣宋美齡夫人的耶穌教盛行,我們初來乍到,沒有任何背景,弘法自是困難。雖然如此,在複雜的大環境中,我們對於推動人間佛教仍然深具信心,一心一意要讓當時台灣的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入家庭、從僧團普及到信眾、從談玄說妙進而能夠落實在生活之中。
有人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都是對人說的法,這不就是人間佛教嗎?因此,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在台灣,早年曾經獲得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張清揚女士、趙恆惕、李炳南等人的護持,後來又有趙樸初、吳伯雄、柴松林、高希均、劉長樂等有識之士的肯定,一時之間,台灣成為二十世紀全世界弘揚人間佛教的典範。
目前,佛教在台灣之興盛,光是佛教組織就有:中國佛教會、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中華佛教居士會、中華佛寺協會、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佛教青年會等。此外,佛教還有很多的雜誌出版、慈善救濟、養老育幼等利生事業,尤其佛教創辦的大學,像佛光山創辦西來、南天、佛光、南華等大學,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和許許多多中小學、幼稚園的開辦,都讓佛教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蔚為奇觀。
總說,台灣光復以來,六十餘年,台灣的佛教得以從取締拜拜到改良拜拜,從新寺不准建、舊寺不准修到自由修建;戒嚴期間,從不准集眾講演弘法到開放弘講,從寺院駐兵到遷離還寺;從取締佛學院到佛教大學林立;從限制僧尼出國參訪到國內外自由行腳;從三更半夜調查寺院戶口到現在不再聽聞此事;從寺院功德箱須由鄉鎮公所開啟到現在不管不問;從寺廟求助鄉鎮代表,到現在縣市長、立委等公職人員選舉,都要爭取寺廟選票;從在家眾擔任管理人到出家眾主持管理;從限制傳戒到開放任由大家自由傳戒。
乃至在佛教人口結構上,從老年到青年,從香客到義工,從私塾讀書到碩博士生,從台灣不重視女眾,到現在比丘尼撐持起佛教半邊天,主持佛教會、擔任住持、大學教授,負責編輯出版等。在信仰修持方面,從求神賜予到服務大眾,從一盤散沙到教會組織,尤以國際佛光會海內外數百萬佛光人擔當起護法弘法的使命,從化緣求助到喜捨行佛,從庵堂到學校,從佛殿到講堂,從拜拜到法會,從誦經讚頌到歌唱舞蹈,從寺廟道場到國家殿堂,從台灣本土到國際弘揚等等。這些都是所有佛教徒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的改變,也可以說是我勤為用心之處。
當然,現在台灣佛教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宗教法的訂定、寺廟靈骨塔收費課稅問題、佛學院資格的認定、外國僧尼在台灣不易取得居留等;這些都還有待政府諸公放寬限制,以便讓佛教慈悲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發揚光大,造福廣大人群。
百年佛緣留痕
佛教講到時間,都說「無量阿僧祇劫」;講到空間,則說「無量無邊的世界」;講到生命,即是「十方法界眾生」。希望人間佛教的發展,在空間上,能把佛教帶到「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諸世界」;在時間裡,能把佛教從過去、現在,帶到「此時、彼時、無限的未來」;在生命間,能夠廣度一切,讓十方法界眾生「早登彼岸,脫離苦海」。
在緬懷佛教往事之際,心中也不禁生起,佛教並不只有這百年,打從佛陀在菩提樹下發出「人人皆有佛性」的宣言開始,人間就已經有了佛教。這一部口述歷史,雖然在無窮無盡的時空裡,只是大海的一漚,但希望能在久遠的生命長河裡,留下些許的貢獻。
本書乃為民國百年獻禮而做,由於年紀老邁,諸多往事不復記憶,許多人物僅述片爪鴻泥,但所記之事皆真實不差;而有更多仁者、好友的高風亮節、美好行誼,也非此小書能全部觸及。此外,由於政府缺乏正確的宗教政策,讓佛教自生自滅,以致發生宗教的歧視、民政對寺廟法權的無知、治安單位對佛教的誤解、各界對佛教文化的忽視,乃至缺少對宗教正當的輔導等問題,匆促完成而沒有觸及探討,實為遺憾。
這套書的內容由我口述,法堂書記室記錄,並且由蔡孟樺小姐等擔任編輯。口述匆匆,必有遺漏之處,尚祈各位見諒。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農曆二月初一),正逢我出家七十五周年紀念;而五月十六日為佛光山開山四十六年、國際佛光會成立二十周年,此書出版之際,千言萬語,都在此化為心香一瓣,獻上祝福。尤其現在,兩岸在「九二共識」之下,大家要好自為之,珍惜和平、友好之不易,彼此尊重包容,融和古今文化,共同努力,創建新的未來。
是為序。
謹識於佛光山開山寮
二○一三年二月
洽購本書
相關資訊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話:(07)656-1921
*6666-6669
傳真:(07)656-3605
郵政劃撥帳號:1888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