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
文/陳念萱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進入《金剛經》的通關密碼,只要不生法相,直搗黃龍,如是知,如是見,就能夠如是信解。不帶著探囊取物的小心眼進來,一切都是你的,若動念想拿任何一樣東西,你有了重量,有了時間與位置,瞬間就被觀測到,立即被當作小偷般逮起來,豈不冤枉?你該跟誰哭訴:「我就是這裡的主人!」沒有任何人是,因為人人都是。
於是佛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近代人類發明了一個叫做「事務所」的共同經營制企業體,一群律師、建築師或會計師決定一起共同執業,共有分享這個公司的盈虧,集體創造多贏。然後金融、電子業也跟著效法,以股份制來激勵群體效力,訂定出一個集體獲益的遊戲規則。
能夠進入這種體制運作的人,首先要能放下自我小利,為更多人創造利益,自己反而擁有更多的利益。這個遊戲法則,人人能懂,執行起來毫不費力。
當然,愈能做到「無我」的人,看似人格「偉大」,卻實際上掌握了更高的權力與金錢,並且讓多數人心甘情願賦予他享受最高利益的待遇。這個悖論,人盡皆知,卻少有人能做得到。
第一次看到某銀行全球董事會名單時,非常訝異,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專長與能力,占據著不同的位置與管轄範疇,不論其掌管人數與各國分公司的範圍有多大,每個人的頭銜,都是副總裁。除了直屬內部員工知道實際權力義務外,外人從名片上很難辨識此人官位到底有多高。
而且,為了讓人人都可以被取代,且遵行「不進則退」的人性法則,敦促所屬員工持續進修成長。副總裁們,每年必須休長假兩個月。位置愈高的人,愈需要休假,這表示你的管理成功,體制不會因為你的短暫離席而傾倒。但在你休假回來後,又必須證明自己的「無可取代」,而創造新氣象新機能。這項經營制度的設計者,可謂心狠手辣地精準冷血,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現代精英的參與,使得公司經歷許多全球性金融災難,仍能挺過去。
走筆至此,是否發現了,菩薩,這個名詞,也可以被任意取代?你想叫什麼都行,只要你明白了遊戲規則。
唯有如此,才能明白為何佛陀說了「實無有法,名為菩薩。」後,卻又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既然能通達無我,這菩薩,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菩薩,能擁有菩薩的福德智慧卻又不在乎這個位置,才是真正的菩薩,這個悖論,誰都會喜歡。
無我,才是真正的大我,卻也隨時可以變成小我。塔羅牌中的第十二張倒吊人,最能具體表明這項質地。這張牌的數字逆反,恰恰是世界牌,組合元素相同,卻處於不同的狀態,倒吊人是顛倒看世界,卻看得更清楚。這樣的隱喻,是不是非常的貼切? (本專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