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人普遍不重視牙周病前兆「牙齦出血」症狀,罹患牙周病比例,居亞洲之冠;台大醫院牙周病科醫師蔡逸民表示,透過簡單牙周健康「停、看、壓」自我檢測,可判斷是否為牙周病高危險群。
蔡逸民說,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年滿十八歲國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九成九。臨床上,牙齦出血是牙周病早期的症狀,因不會有疼痛感而忽視,以為是火氣大、壓力大、刷牙太用力、食物太硬、沒睡好等原因造成。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蕭孝德強調,微出血的症狀若不及早就診改善,約莫二、三十歲即可能演變成牙齦炎或牙周炎,並隨年齡增長,導致局部或全口牙周病,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甚至掉牙的情況。屆時,恐怕只得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進行口腔重建及人工植牙。
蕭孝德建議,民眾可挑選牙齦護理專用牙膏,使用牙刷、牙線棒與刮舌苔板,避免牙菌斑累積,保持三餐飯後潔牙習慣、每半年定期口腔檢查,以維持口腔健康、遠離牙周病。
牙醫師公會呼籲國人維護牙周健康,應謹記「停、看、壓」自我檢測三步驟:「停」:刷牙時看看牙刷、泡沫中是否有血漬,牙齦是否紅腫或化膿?吃硬食物時,牙齦是否會流血?「看」:牙齦是否呈現暗紅色或紫紅色;是否有萎縮、牙齒變長的現象;齒縫是否愈來愈大?「壓」:用手、舌頭或牙刷去按壓牙齦時,是否感覺牙齦腫脹甚至疼痛;是否有出血狀況及牙齒鬆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