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年人日(正月初七),在含章殿屋簷下躺臥休息,突然一朵梅花飄落於額上,結果留下了梅花形狀的斑痕,怎麼擦也擦不掉。後來皇后覺得公主這樣也很漂亮,不需去遮蓋或掩飾,從此,許多婦女也仿效在額頭上畫上梅花的圖案,稱之為「梅花妝」。
或許,壽陽公主額頭上本來就有個胎記,所以畫上梅花來掩飾吧?不過我們都喜歡創造故事,來掩飾生活裡太多的平庸。把梅花拉進來,於是胎記就不再是瑕疵,而是如梅花般的綺麗與浪漫!
唐朝詩人柳宗元在他的《龍城錄》裡記載這麼一個有關梅花的故事:
隋朝人趙師雄到廣東羅浮山遊覽,傍晚的時候在一家小酒店旁遇見了一位美女,兩人交談甚歡,於是相偕到店中飲酒。醇酒美人,如何不醉人?後來趙師雄真的醉倒了,直到東方將白時醒來,發現自己是醉倒在一株梅花樹下。
原來,美人竟是梅花的化身呢!這羅浮一夢,不正寓意著人生如夢般的短暫?良辰美景,也不正是如夢般的無常?
北宋詩人林和靖,當年隱居西湖孤山,一生不仕、不娶。根據記載,他在山裡,共種三百六十餘棵梅樹。每當冬季來臨,梅花齊放,滿山飄香,和靖便煮酒於玉潔冰清的梅樹之下,飲酒賞花、賦詩覓句。
同時,他也養了一對仙鶴,出入為伴,倘佯於梅林之間,生活好不悠哉!由於與梅鶴的親愛至深,後人遂形容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林和靖就這樣梅、鶴為侶,活到了八十三歲,死後葬於他所深愛的孤山。
據說和靖過世之後,雙鶴哀鳴不已,雙雙殉死於墓前。滿山紅白相間的梅花,一夕之間,也盡化為素卉。所以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梅以和靖為知己」是有所本的。
有一首梅花詩:「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話裡容或有些許怨懟,卻也怨懟得十分溫暖。
不過,說梅花是因為和靖才引起詩人重視,是有些不公允的。因為在和靖之前,梅花早已有許多詩人賞玩,也有許多的詠梅詩傳世了!
譬如:王維在他鄉遇到鄉親,問起了故鄉的事,他是這樣問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不問人,不問事,卻問起了窗前的寒梅。或許,詩人想藉著問個細微末節,表示對家鄉的關懷無微不至吧?先起個頭,要問的還在後頭呢!
梅花的孤清絕潔,賦予歷代騷人墨客無邊的想像,縱使沒有和靖,終究也會有別的詩人來叩門。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的南宋詩人陸游,正是一個。「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竟然想把自己化身千億,好讓每棵梅樹前都有一個放翁!
放翁另外還有一卻闋詞,把梅花的精神描繪得更淋漓盡致:「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在一個淒風苦雨的黃昏,在一座破落的斷橋邊旁,一棵無主的梅花,獨自寂寞的開著。這是一個怎樣淒涼的景象!結果當然是殘花滿地,最後化為塵泥。只是這不與春卉爭豔的魂魄,不甘如此孤寂的離去。
於是,伴著餘香,在寒冬冷冽的空氣之中,繼續飄盪、徘徊……(上)
〈香冷入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