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過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展覽館」的遊客,如果留意,便可看出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的牌匾「國」字少了一點。相傳,這是因為郭老對洪秀全沒有繼續進軍,使「天國」不完整,深為惋惜,故而有意把「國」字寫少了一點。
與此巧合,在太平天國文獻中,「天國」的「國」字都少了一點;而且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石達開所鑄的聖寶錢,錢文「太平天國」的「」(太平天國造新字),中間也是「王」字,而不是「玉」字。可見洪秀全或許就是為了顯示「王在國中」罷了。
說「國」字,不能不提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盡忠報國」的故事。
在杭州西湖畔的岳廟精忠園正壁上,鐫有四個大字:「盡忠報國」,細心的遊客都會發現「國」字也少了一點,這是明代浙江參政洪珠題寫的。傳說,岳飛入伍參軍臨行前,母親叫他跪下,在他背上刺寫「盡忠報國」四字,岳飛要來鏡子反照後說:「母親,你刺的字兒終身不忘,但『國』字為何少一點?」母親說:「兒呀,只因金兵入侵中原,國都陷落,二帝被俘,如今國家無主。這一點先別寫上,待到國土收復時再添吧!」正因為這「國」字少一點,岳飛為之浴血奮戰,抗擊金兵,一心收復中原國土。
有學者考證,岳飛背上所刺「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場的意願;但不一定是岳母親手所刺,因為岳母是農家女,識字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