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韓國觀偏差而薄弱,朱立熙並不是隨便指控的。他曾應教育部地理科教學中心之請,針對修訂後的一○○課綱高中地理教科書,向台灣六、七百位高中地理老師上課。他發現,十五頁到二十五頁的課文中,有百分之八十都偏重介紹韓國經濟,只有百分之二十介紹文化。「事實上,韓國和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是同步的,所以除了經濟、文化之外,還向老師介紹韓國的民主化。」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女生)從小看韓劇,對韓國地理文化的常識可能不輸給老師,地理老師懂的若不如學生多,一定會被「吐槽」。高中老師上過朱立熙的課之後,才恍然大悟韓國文化的諸多面相。
但如何傳播「台灣為本位的知韓觀」?媒體人出身的朱立熙對現今傳媒的管道完全沒有期待,倒是對「社會教育」的途徑充滿理想。他目前在高雄和台北兩地大約有八百位學生,有一半是他自己親教。他教政治大學的高階韓國研究碩博士生,也教來高雄「知韓苑」學初階韓語的檳榔西施和水電工。
碩博士生中,有兩三位他相當看好,把自己平生所知和人脈名單傾囊相授,希望他們日後能成為台韓交流的橋梁;而對於各行各業因「哈韓」動力而來的學生,他則把他們當朋友,允許他們稱他「朱哥」(但強調不能用台語叫),在臉書上和這群學生交流情感。「社教這塊很好玩,我覺得滿快樂的。在高雄,學韓語的花費相對於生活費比北部高,但我們除了韓語還教很多韓國文化,學生感到物超所值。我相信建立適當的韓國觀只有透過教育,沒有捷徑,感動一個算一個。社會教育是一步一腳印的,我把它當公益事業來做。」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