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上周六舉行了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往這個國民黨最高的權力機構例會通常都是行禮如儀,但是今年不太一樣,值得外界留意。特別是黨中央兩度發表聲明反駁,更讓政界議論紛紛。
四中全會的風波有兩種說法:一是「陰謀說」。鞏固領導中心一直是國民黨權力運作原則。在黨大會中,所有發言和提案都是循此原則,如果出現重大異見,就會被視為黨主席的權威動搖,受到挑戰。
連戰和連勝文都未出席四中全會。提出證所稅緩徵案的中央委員徐弘庭是連勝文的特別助理,指標性不言可喻。連勝文在出席原住民活動時,表示「經濟如果搞不好,不管誰當選都是丐幫幫主」,聽來讓黨中央覺得剌耳。發言檢討退撫制度的總統府資政趙守博是連戰長期倚重之士;另一位連戰的舊屬陳庚金在會前就批評馬英九用人行事風格,顯然黨內大老的連家對馬英九執政相當不滿。
另一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很有技巧地借力使力表示「外界批評總統用人圈圈太小,有些支持黨的力量因此離去」。
在四中全會和中評會中,表面上發言和提案都是針對公共政策,如證交稅、退撫制度等,但是這都是馬政府的政策,明著討論政策,暗中卻是藉議題結盟。項莊舞劍,其實是衝著黨主席馬英九。
二是「諍言說」。無論是證所稅、退撫制度或是黨內用人任事,都是重要的公共議題。中央委員或中評委在會議中反映社會需求和表達個人意見,有助黨內整合意見,改善決策。
黨中央顯然是傾向採用第一種說法。馬英九在會場中並未回應外界的批評,而由中央黨部二度發表聲明回應連勝文「丐幫幫主」和吳伯雄「用人圈圈太小」,澄清「連言論不甚得體,可能誤導外界」;並以李鴻源、賴幸媛和楊秋興等人為例,表示馬用人沒有小圈圈,並未設限。
但社會輿論顯然是偏向「諍言說」的解釋,因為發言者的說法符合社會多數的意見。馬英九未在會中說明,而在事後由黨發言人聲明,錯失了黨內溝通對話的機會。原本是黨內茶壺風暴,由黨機器發表聲明批駁,蓄意掀開壺蓋,徒然讓爭議公開擴大,似乎反應過度,有傷黨內和諧氣氛。
四中全會風波並不會影響馬英九連任黨主席的態勢,但是馬主席權威弱化已是明白的情勢。隨著明年中央和地方七合一選舉逼近,黨內大老、地方諸侯和黨中央對各項選舉提名人選將會有更明顯的較勁競爭,甚至有可能導致分裂的危機;而黨內團結危機將是國民黨失去政權的徵兆。
面對外界對馬政府執政績效不佳的批判,政府無力脫困;面對黨內批評,馬身為領導人應該有容納雅言的度量,避鋒自省,而不宜高調反擊,讓黨內緊張升高。馬主席雖然事後在僑領會議中盛讚連戰在APEC會議的表現,功在國家,試圖修補關係,這是亡羊補牢之舉,是一種損害控制的努力;但傷害卻已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