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 青色的蚱蜢》(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1967)/大林(1970)/爾雅(1985)
圖/應鳳凰
水晶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與他後來走的道路並不相同。而此書由「爾雅」再版時,還改了書名,變成:《沒有臉的人》。同名小說一九六二年中央副刊發表時,雖讀者反應兩極,卻大受行家讚賞,總之是他初登文壇成名之作。
四十多年煙塵滄桑,不論初版再版,結局一樣走入絕版。一般書都只會有一個「跋」,此書「文星」初版本,竟一口氣出現兩個。第二個是付印前臨時加的「再記」,三十琅璫歲,台大外文系畢業不久的水晶(本名楊沂),氣急敗壞指出自己小說,「被台灣的一批自命為『現代派』的作家剽竊」(有書為證)。
其二,後記裡大方展示對張愛玲的崇拜:「如果有人指出,我的文章是張派,我會毫不忸怩地加以頷首承認。」兩樣都顯出年輕人有稜有角的可愛姿態,隔著時間的帷幕回頭看,「氣盛」其實令人羨慕的。一九八五年爾雅版前記裡作者回憶道:「我年輕時少年氣盛,頗為自負,所以人緣文緣,兩皆破產」;而他說出當年典故,「是為後來者戒,無一絲自炫之意」。
〈沒有臉的人〉曾被收在幾種《現代小說選集》裡。它以意識流筆法寫一個讓生活擔子壓扁扁的窮教員,某日晨起在報上看到年輕時代戀人,如今已是享譽世界鋼琴家正回台訪問。尷尬的是,鋼琴家被安排正要蒞臨他教書的學校參觀指導。當時年輕倔強勞燕分飛,今日身分地位已是天壤之別。這確是一篇耐讀有味的好小說,寫活窮文人困於庸俗的無力與無奈。
果然一日小說家,終身小說家,只要留下可觀作品,船過水留痕,即使數年或數十年,總有讀者翻書恍然記起:哎!對了!是那個水晶,沒有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