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讀書會「2012年絲路閱讀之旅」-7 身共白雲 綿密憶念佛

滿穆 |2012.10.09
1474觀看次
字級
在麥積山石窟內誦心經 圖/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提供

展望天水,伏羲氏的故里,一派綠意盎然,與西北印象大異其趣。

中國四大石窟,有幸這趟旅程就能參訪了其中的兩大——莫高窟和現在大家抬頭瞻仰的「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天水東南約三十公里的山中,海拔一六七一.四公尺、山高一四二公尺,四壁陡削,單峰挺立,呈圓錐形,中部較膨大,底部略小,因為山形遠眺,宛如一座堆積的麥垛而得名。

導遊說這是四大石窟中攀爬難度最高的,幾位六十歲以上的夥伴開始猶豫了,二十多歲的小薇自願留下來跟他們作伴,她笑著說:「我曾經參訪過這裡。」有她在大家都放心,這才邁開大步往上走。

山下許多當地人端著相機嚷著要幫遊客拍照,背景是東崖的摩崖大像,一張十元人民幣,待會兒回程時就能取,許多人停在樓梯上讓攝影師由下往上取景,導致樓梯下方一時交通阻塞,遊人擠成一團。

山上林木蒼翠,在春夏之間,細雨薄霧形成的麥積煙雨,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秦州八景之一。根據記載,麥積山石窟在東晉、後秦時期(西元三八四年)就已開鑿造像、創建佛寺。之後經過十多個朝代、一多年的開鑿重修,遂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

凌空天橋 上麥積崖

麥積山石窟洞群,有很獨特的崖格,大多是在二十——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層層相疊、密如峰巢,往返全靠崖壁上的天橋棧道,驚險陡峭,唐開元二十二年(西元七三四年)地震,崖面中間塌毀,石窟分成東崖與西崖,如今保存下來的各代洞窟一八九個,泥塑、石雕像七千多具,壁畫一千三百多平方公尺,仿宮殿崖閣八座;相較於敦煌石窟璀璨的壁畫成就,麥積山石窟以行神兼備的泥塑造像著稱。

由於多為泥塑造像,所以造像的面貌、衣紋,都比石刻的要細膩柔和。

因為山體為砂礫岩不宜雕刻,故造像多為泥塑或石胎泥塑;即使氣候陰溼多雨,泥塑仍保存基本完好的樣子。石窟中的壁畫,則大都脫落,不復完整。

等閑身共白雲齊,每個洞窟,煥發著天彩,觀賞者立於空中,置身於佛的世界,是佛興種種無量自在變化。回到凡間,那絕倫脫俗的莊嚴,將永遠幫助曾到此一遊的行人,綿綿密密憶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青雲之半 峭壁之間

所謂的凌空天橋,與通達各崖壁的棧道,迂迴曲折、上下左右盤旋,走起來並不特別覺得驚險,只是納悶當初工匠們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

原來麥積山的開鑿工程方式與其他石窟完全不同,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堆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故當地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小張先生說當初許多工匠藝高膽大,身上綑綁繩索,吊掛在半空中敲鑿,工程中損身受傷的不在少數。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足已躋身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不辭艱辛,以血汗創作了促進佛教藝術淨化人心的經典傑作,難怪古人要讚歎:「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工。」

讀書會閱讀之旅的團員,在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崖閣「上七佛閣」廊道上排班安坐,由覺培法師帶領,大家虔誠斂目合掌,恭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皈依文」、「回向偈」。站起來攝取鏡頭的朋友說,那情景讓人感動,敬淨的面容,與窟龕內的造像同一脈溫馨,融情進入這「東方雕塑博物館」的景致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