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提供
行程在蘭州,一早出發去會「黃河母親」。
黃河,是中華兒女的母親,中華文明的搖籃。前幾天上游大雨,河水更加濁黃,團員們真的像回到母親懷抱,蹦跳著興奮照相,覺培法師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大夥兒在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雕塑的,慈愛黃河母親看護懷中游泳幼兒的作品前合影。
看看那幼兒,象徵的就是炎黃子孫。但中國內戰何曾止息,骨肉手足相殘的悲劇,不停地上演;黃河母親哭泣嗚咽了幾千年,一心等待兒女們覺醒,相親相愛地過日子。
博物館 歷史驚艷
天氣由陰轉雨,雨勢漸大,在西北地區,下雨該是普降甘霖的可喜現象。
正逢星期一,照例是甘肅省博物館休館日,但館方破例為我們開放,導覽員是位年輕姑娘,專業、認真,音聲像銀鈴般悅耳,態度彬彬有禮,跟著她走訪「新石器時期彩繪陶器」、「漢唐絲路珍品」和「佛教藝術瑰寶」三大館區,真是一趟難忘的文化藝術饗宴。
看到五千多年前的先民們的似水流、似魚或寫實或抽象的彩繪圖案,不禁感歎為何身為子孫的我,藝術細胞退化到如此地步!夥伴們安慰我:如果你每天閒靜下來只做畫畫這件事,你的藝術基因終會被喚醒的,別氣餒。
大家圍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很好奇那瓶器口的少女髮型,幾千年前就流行齊瀏海、俏麗短髮?現代的美髮復古風原來吹過了仰韶文化時期。
銅奔馬 馬踏飛燕
鎮館之寶「銅奔馬~馬踏飛燕」,掀起觀賞者心靈撼動,東漢青銅奔馬,馬高三十四點五公分,身長四十五公分,昂首嘶嗚,奔騰向前,馬的三足騰空飛躍,一足很寫意地在馬蹄下添上了一只疾飛的燕子,這匹天馬既表達了奔馬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面積,保證了銅奔馬的穩定。
銅奔馬出土不久,郭沫若陪同貴賓到蘭州訪問,參觀了省博物館,郭沫若當時就被那幾十匹栩栩如生的銅奔馬深深地震撼了,給這匹奔馬命名為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
一九八三年,中國國家旅遊局將「銅奔馬」確定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
低頭看著隔著玻璃的遠古三具遺骸,嘆息為何工藝美術已達登峰造極的中華文明,殘忍的殉葬風俗竟持續到明朝?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以動物作為殉葬品的考證,四千年前以妻妾活人殉葬的儀制延續了數千年。
真智慧 佛國淨土
唏噓搖頭,直到進入到佛教藝術區,低落的心情才得以轉化,這是一個慈悲智慧的世界,模擬莫高窟內工匠在石壁上作畫的情景,蠟像栩栩如生,藝術家們在昏暗的洞窟內燃燒個己的光華,為世人創造一座座安詳和樂的佛國淨土。
晚餐後搭火車向一千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絲路明珠——敦煌進發。大夥兒第一次「坐」臥鋪火車,又期待又怕有障礙,不知道火車站沒有電梯,大包行李超重,上上下下非常辛苦。
讓八十多人的大團上了同一列火車。窗外的綠意愈來愈淡……我們離沙漠愈來愈近。
睡意漸濃……車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