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瑋,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能歌擅舞,能說能寫,還彈得一手好柳琴,除了中文好以外,更是精通閩南語和英語,再加上給人歡喜的公益性格,嚴格說來算是一位奇男子。
但是,畢竟年輕,偶爾總會表現出「年輕氣盛」,雖然他無心「太超過」,但是分寸拿捏應對進退,一旦養成習慣,對自己的形象及日後發展,多少會有障礙。有一次我們在佛光山舉辦活動,他又故態復萌。
我用手比著天花板的電燈,說:「你有看到電燈嗎?」他說:「有。」我又說:「電燈如果太亮太剌眼,你會想要怎麼樣?」他說:「太亮、太剌眼,就換掉啊!換一個比較溫和的。」我說:「對了,如果我們的行為舉止表現太過分,給人壓力和不舒服,就會被大眾淘汰,能放也要能收,做一個成熟的人,給人溫暖。」昭瑋早慧,聞善法總能欣然接受,隨時調整。
成熟是什麼?余秋雨在《山居筆記》的〈蘇東坡突圍〉裡提到:「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看盡世間冷暖,仍舊熱愛生命的自在灑脫。
實在說,要能成熟的去應對每個人,是窮極一生的課題,合了這個人的意,可能就逆了那個人的情,怎麼辦呢?那就問自己說這個話、做那個事,安不安心了。譬如說:討好人和對人好,一樣是與人友善互動,可是討好人,是有目的的行為,對人好,則是不求回報的與人為善。讚歎人和諂媚人,一樣是說好話,但是,讚歎人是發自真誠的心,給人歡喜的為人著想;諂媚人,則是心口不一,迎合對方。看起來是一樣的語言和行為,心態卻大大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大文豪白居易曾經請教鳥巢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很失望,便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不管做什麼事情,心態和動機會決定我們的成就;而最難的,就是「自淨其意」。
我們每日所做、所說、所想都會資源回收,成為我們這個人的形象和氣質,時時覺察自己的心,說正確的語言,做對的事,想好的念頭,做到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久而久之,累積正面能量,舉手投足自然處事大方,對人不憂不懼。
生命是累積的,人格是逐漸養成的,每天我們給什麼養分,自己就變成什麼樣的人,即所謂「相由心生」。所以囉!人人都希望自己長得賞心悅目,相貌清淨莊嚴,要「整容」成功,就從心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