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豪華旅行團的加持,印度公益旅行走的路線,全以偏鄉為主。在印度人家庭Long stay,吃著無可挑食的印度餐,睡在蚊蟲共處的臥室,還有露天盥洗的獨特經驗。這些讓第一次到印度的佛光青年來說,完完全全體驗做個印度人的滋味!
七月正逢印度雨季,今年雨季遲來了一個月,因此八月初的午後經常是豔陽變臉,隨即傾盆大雨,宛如颱風過境。
離開僧伽施學校要到下一站,才一上車即刻狂風暴雨。啃著晚餐玉米,不斷觀望路況,累了也不敢瞇眼。風雨模糊的小路上,行車非常緩慢,二小時路程開了五個小時,終於繞出幾個小村莊,於晚上九點抵達北方省Rupapur村的Sidharth Academy學校。
睡蚊帳 蟲如雨下
進入學校有一段路,積水加上沒路燈,人手一隻手電筒,扛起超重行李箱,踩著石頭緩緩走進。
住宿地方在學校二樓,校長一家人也住這,是學校結合家庭的土磚建築。為能供電充足,校長特地用馬車從城裡運來一部發電機,幾個男生上下下,俐落地拉電線,裝上臨時電燈和風扇。
佛光青年同心協力用童軍繩拉起蚊帳,十四個人擠七張床,房間安頓好後,就坐在床上趕緊討論明天夏令營課程,整理教具等。
入夜後,燈光熄,窩進蚊帳裡,睡得很驚慌,也很感恩,複雜心情沉沉睡去。睡又醒、醒又睡,以為萬無一失的蚊帳防了蚊,卻防不了蟲,小蟲如雨下,從網中掉落。這一夜複雜心情又多了一味 ──「癢」呀!
趕上學 餓肚子上學
翌日,夏令營在一棵大樹下開營,地上殘留著昨晚積水,卻無損孩子們期待的心情。
Sidharth Academy學校的校長年僅二十五歲,卻有著超齡的沉穩,學校是他父親創辦,原辦在城市裡,後來發現鄉下孩子教育資源缺乏,決定返鄉辦學。
學校只有四間教室,學生卻多達三百人,每天早上從五、六公里外走路上學。貧困孩童沒吃早餐,富裕一點的父母會給盧比,讓孩子在學校附近買早餐,但這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是餓著肚子上課,到了中午再吃便當。
這讓上課時間多了些彈性,隨季節調整,夏天從早上八時到下午一時三十分,冬天是早上十時到下午四時。
熱抓餅 放在報紙上
三餐都是校長一家人準備,除了咖哩飯、豆湯外,還有道地麥粉製作傳統抓餅(chapati),物資缺乏下,煎熟前、煎熟後,抓餅全放在珍貴的「報紙」上。對於自認已是一半印度人的我們,自然吃得津津有味,熱情招呼已勝過薄如「紙」張的分別心了。
對於,必須壓地下水又是露天的衛浴設備,青年們自有一套方法,就是用保特瓶裝自來水,從上個地方帶到這裡洗澡。幾位青年選在無人處,坐成兩排,開始洗頭。
這舉動竟引起騷動,許多人紛紛站在二樓圍觀,討論起「外國人」奇怪的洗頭方式。瓶水有限,最後還是壓了地下水,才將頭洗乾淨,雖是滿頭鐵鏽味,卻讓我們自覺愈來愈像是道地的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