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妙熙
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正覺大塔四周,散落著各國寺院,如中國、日本、泰國、西藏、柬埔寨等。有別於這些以觀光為主的寺院,距大塔走路僅二十分鐘的地方,佛光山創辦伽耶育幼院和女眾佛學院,學生年齡從七歲到十五歲,深耕教育。
佛光山伽耶育幼院採傳統四合院迴廊式建築,置身其中讓人以為在台灣,一直到看見和聽到孩子們以印度腔向你問好時,才拉回現實──我在印度。
在台灣辦一間育幼院都不容易了,更何況在印度。八年前,妙如法師隻身來到印度加爾各答,住在一間殘破的木屋裡,開始籌建道場。當時台灣駐印度的翁文祺大使來看他時,搖頭說,以你一位比丘尼,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幾年之後,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落成,是一棟具備多功能的三層樓建築。
妙如法師同時也在菩提伽耶創辦育幼院,道場一邊興建、一邊照顧孩子。翁文祺大使看到一位瘦弱的比丘尼,身邊還跟著一群孩子,安全堪慮。
之後,他去西藏廟時,看見喇嘛養了好幾頭大狼狗,吠起來很威猛。喇嘛原本要送一隻狼狗給翁文祺,此時他想起育幼院裡的孩子,於是要求轉送到菩提伽耶育幼院。
最後,因路程遙遠喇嘛沒送成,而育幼院收養了兩隻流浪狗,肩負起看門重責。
這裡的孩子 特別有禮貌
來到佛光山菩提伽耶育幼院的孩子,年齡大小不一,教育程度落差很大。為讓孩子們將來能與社會接軌,都會送到一般學校就讀。
回到寺院之後,生活、道德教育也要從頭教起,如見人要問好。公益旅行的佛光青年來訪時,孩子們逢人就合掌並說:「姐姐好,哥哥好,師父好!」
有一次,學校老師利用假日來育幼院訪視,法師問,有什麼事嗎?老師只是含蓄地說:「我發覺這裡的孩子很不一樣,特別有禮貌,也很有愛心,很想來看看。」
孩子都很懂事,也會參與生活工作,如典座、行堂、掃地、洗碗……等等。
其中最不習慣的應是掃廁所,在鄉下很多家庭沒有廁所,需要時就往大自然去,很少看過廁所,一進到廁所頭就痛,一段時間後才逐漸適應。
未來有能力 服務更多人
育幼院院長妙如法師是印尼華僑,教務主任妙軒法師來自台灣,其他印度籍的如繼法師、如日法師也都去過佛光山念佛學院。因此育幼院裡採三語教學,印度文、英文和中文。
早上七時上學前,妙軒法師帶著孩子念英文版〈星雲大師晨起祈願文〉,念完了才背起書包手拉手上學去,下午也是手牽手一起放學回來。
每個星期天,是育幼院孩子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早上可以到菩提伽耶正覺大塔繞塔打坐,到了晚上是一周一次的電影時間,小小孩坐地板,大小孩坐第二排板凳,老師和工作人員坐最後的椅子上,圍成一圈又一圈,宛如一個大家庭。
妙如法師希望能培養他們至少到高中畢業,之後要回家鄉,或自願留下服務,都看他們的意願。
如果有特別優秀的孩子,可以繼續升學也會視狀況個案處理,給予協助。最終目的,還是希望他們未來有能力,可以服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