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北京報導】第五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即日起至三十日舉行,有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六十三部戲演出;十多位兩岸小劇場工作者昨天參加「我的未來不是夢」主題座談,探討生存環境、製作機制和合作可能性。與會人表示,小劇場未來的發展,不用擔心受商業影響,最重要是說出創作人內心的想法。
「我的未來不是夢」座談由台灣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總監傅維伯主持。
楊忠衡指出,兩岸對小劇場的認知不同,大陸認為小劇場是青年創作的劇場,但台灣小劇場指的是室內演出的劇場。他認為小劇場從感情面來看,是務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觀眾和演出者就像朋友。
黎家齊說,台灣觀眾認為進劇場看戲,不只是求娛樂,而是進劇場思考。
傅維伯表示,北京近年也有改變,觀眾進場不只為了感官刺激,未來大小劇場趨勢,會和觀眾互動,打破框架。
大陸至樂匯工作室製作人孫恆海指出,他選擇劇目,會和創作者不斷溝通,把創作者的想法落實,觀眾就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