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技術比一張文憑 更值得尊敬

李碧華 |2012.09.02
982觀看次
字級

技術與文憑哪個重要?行政院上周舉行技職教育發展會談,兩名閣員在會中談及子女面對學歷與技職的抉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說,在加州柏克萊攻讀博士的女兒「轉行」上網賣糕點,「雖不符合投資效益,但我還是支持她,鼓勵她的熱情」。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女兒念完博士後,則決定去日本改學音樂,「女兒告訴我,已做完了被交代的事,責任已盡。」現在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聽來,賣糕點或學音樂這兩位官二代,顯然無法令父母感到驕傲或滿意,只能抱以祝福。此例足以說明,高級知識分子多半認定「技術不如文憑」,成全兒女的興趣,多少抱著無法光耀門楣的遺憾。

也因此,技職教育再造「呼聲雖大」,官民雙方仍未全面達成共識,經費已從兩百億縮水到三億,學校培養的學生逐漸不符企業需求,產學失聯。教師黃瑞加說,這個方案是九十八年提出的,三年後沒料到「政府缺錢缺成這樣」,才改由教育部預算中挪出三億元,也聊勝於無,一年補助兩千名技專教師、增聘三千多名業師及補助八千名學生到業界實習,對技專校院一年約十萬名畢業生而言,可說是杯水車薪,政府重視技職教育,無異已淪為口號,使近年產學落差成為討論焦點。

企業界這方抱怨「大學培育人才不合用」,大學那廂也發出不平之鳴,「企業社會責任在哪裡?」

黃瑞加說,技職學校機器設備老舊,更新設備因預算縮減而無望,跟一般大學比較,有如「二等公民」。頂尖大學一年就拿三十億元,整體技職改造一年經費所有學校卻只有三億元,一個吃香喝辣、一個節衣縮食,人才培育失衡,「有魄力去做」才能突破困境,讓學生、人才跨進來,也能走出去。

教育部目前的回應是,政府經費未到位前,最快明年度在典範科大試辦「三明治教學」,招收高職畢業即進職場就業的人,提升人力素質,「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則找來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擔任技職教育組召集人。



發言平台

●交大校長吳研華──企業老是抱怨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沒辦法用,教育從小學和大學若一致,大學這一端就減少垢病。華人社會的家長重文憑不重視技術,使學生無法被企業所用,又沒有興趣學技術。應讓公立大學學費逐年跟私立拉齊,可將政府經費用於補助弱勢學生,更新設備。

希望教育部能夠導正觀念,鼓勵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時政府應該重視技術人員和證照。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解決產學落差只靠教育部的力量不夠,需要更多企業共同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產學落差,這已迫在眉睫。現階段教育部主動和各產業公會建立交流平台,和業界負責人對話,接下來會盡快媒合技專校院校長、系所主管,和企業的研發、經理級幹部對話,針對媒合實習機會、研發人力交流等面向合作,創造產學雙贏。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台灣大量製造了大學生,產業並未進步到可以吸納這麼多高學歷的人才。加上產業組織扁平化,對基層管理職需求減少,這些過去由大學生擔任的基層管理職一旦被削減,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的情況。大學高等教育過度擴張,已排擠到技職學校發展,失去技職學校應有的特色。

另一方面,不要讓實習制度淪為業界廉價勞動力來源,而是透過實習真正學習到職場技能與經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