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社會的垂直潛流

廖俊穆 |2006.10.05
419觀看次
字級

盡管審美趣味已被社會變遷所漠視,但人類體驗精神的愉悅與「詩意反應」的需求是永恆不變的……這種藝術反饋關係,通常在經濟繁榮期明顯呈現。反之,文學藝術受眾淡漠轉變的開始,就是社會經濟衰退期的降臨。

垂直的藝術潛流

一般人都輾轉於生活,藝術活動沉澱心境,陶冶精神成為現代生活的育樂指向。審辨美醜善惡是人天生能力,透過欣賞目光,轉瞬立即直接感受趣味,湧現洗心滌目的娛樂潛流。不像物理學化學研究,要用那麼具體理式規律去認識。雖然這種感性與趣味性都是無聲無影摸不著的精神存在,但經由藝術創作可從外部的事物知覺,用藝術形式的能力把它呼喚出來存活在作品裡。欣賞者從社會生活過程的特殊性和現實活動規律性的認知經驗去想像讀畫,即可迅速觸動感知作品傳達的情感,無意識或潛意識內容去意會領悟無垠的蘊涵,使繪畫成為裝飾生活功能仍無法取代的素材。這是自舊石器時代起就一直活躍在原始圖繪潛在迄今的審美體驗,也是從恆古流淌到現代藝術心靈的潛流。

十八世紀前萌芽時期所揭示的勻稱、平衡、和諧的審美局限條件,擴大到今天包羅萬象的對外宇宙及複雜的內心世界,還包括善美、醜陋、崇敬與悲憫……。舉凡人類所能具有的一切的內在情感表現都含蓋無遺,欣賞作品也像味覺器官的類比,直接感受到品味。美學家阿爾遜(Alson)說:「這種藝術感受是一種不同於其他任何生理愉快的特殊愉快。」人們用這種特殊趣味感官去感受美感即產生一種特殊感情,這種情感與人的本性其他感情均不相同,阿爾遜稱之為「趣味情感」。

心靈共振反響
看畫讀畫透過視覺印象,人腦立即調動中樞神經、感覺中樞,脈衝反饋性神經聯繫系統緊密結合,拉開現實時空距離與生命網路的束縛,走向與作者「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句)冥契情境。自由探求想像飛翔,隨海浪奔騰遠遊,目登心攀萬仞高巖,超脫現實困頓煩惱,獲得悠然自得忘世忘我的暫時性心理調劑。阿爾遜(Alson)認為惟獨這種審美特殊感受,不使人感到厭煩。

審美趣味在想像中產生意象系統,單純的愉快也隨之組成複雜的愉快與作品相疊合,藝術感染力的功能作用亦跟隨寓教於樂的脈訊深入傳遞影響心靈。以一種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Marco Dioni語),奧秘地向人性召喚反思,溶解焦慮煩躁、滲透潛移庸俗、產生自覺意識、抒發胸臆盪漾「詩意反應」(Alessandro Mendini語)。這是品賞感知藝術歷程中傳達的驅力,與推旋心理生機節律的心靈共振運動,也是藝術內化自我精神的體現。英國經驗派美學家夏夫茲博里(Earlof Shaftesbury)說:「這是無功利性的趣味。」莊子的〈至樂說〉也揭示我們:「審美快樂的人,是不帶偏見地觀看人生與自然,而獲得全面、最生動優美壯觀的景象。」

一體性熱潮衰退
藝術活動涉及社會回響,無論是聯展個展,都不能沒有觀眾,如同戲劇影視的價值意義和實現,離不開觀眾接受體驗。觀眾主動參與欣賞展覽作品之間的互動交流,反映出社會對藝術文化的熱度,這個熱度可以造就「再創造」作品主體的存在,也是有效激勵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成長,這種藝術反饋關係通常在社會經濟繁榮期明顯呈現。反之,如果沒有觀眾陸續湧進湧出安靜注視,這個展覽是失敗的,也可以解釋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於藝術文化的漠視,藝術受眾淡漠轉變開始,就是社會經濟衰退期的降臨。

惟令人感慨者,近十年來未見昔日各種藝術展覽熱潮(包括省展、國展在內)。記得民國八十五年我受邀舉行全國巡迴個展,每場均擠滿熱愛藝術觀眾。最難忘某文化中心一展,揭幕致詞禮成後,被人潮團團圍住要我簽名,至午後將近一點,讓我感到儼然有若受眾影星對象化的感覺。然迄今再不見昔日人潮與大眾的熱情,諸凡各種藝術展不論政府公辦或團體個展,觀眾均不如前熱烈參與,已全面性褪去風華,轉向廣場音樂會,眾聲喧嘩的演唱會或狂歡癡迷的繞舌歌等大眾享樂活動。是時代變遷享樂欲望?或享樂風尚轉移人心志趣?使文學藝術走入生活邊緣成為一種「冷藝體」,亟待主管當軸介入主導力量重振文學藝術精緻文化風氣。

同構藝術親緣性
近二十多年來,國內藝術歷經了一個錯綜複雜而多元的發展過程,政經改革演變社會生態大幅度的起伏,觸動視覺經驗的變化;從傳統到西化,從西化到判辨省思,中西文化的衝擊與融匯,演化成為我們今天生活中的藝術關係。在國際文化大背景下內在性的需求,就水墨藝術議題而言:我認為沒有理由拒絕當前世界藝術觀念形態的借鑒,成為羈絆超越以往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因素。但我們也不宜輕言放棄傳統美學中的特殊性,解構歷史錘鍊的部分璀爛價值,以獵奇意念妄圖在國際藝壇上可能具有扭轉「他者身分」的可能。亦無須採取驚世駭俗的觀念刻意植入於繪畫情境,掩飾自我在現實中被溶化的理念。重要的是,藝術工作者提倡藝術要有理性責任,不能以旁門左道擾亂引導公眾理解。

盡管當前社會審美趣味已發生很大變化,但人類愉悅性情的需求是永恆不變的,繪畫的載體仍具有它的永恆性。故於月前仍續辦第二屆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雅集聯展。本屆聯展就作品形式方面而言:有執著審美積累的穩定思維,以寫生轉化各自獨特風貌。有側重抽象現實情境,變形重組夢幻形式。有的以切割組合時空畫面,轉述人世景象。有的趨前變奏繚亂眼花的符號,作為藝術語言。讓文化背景相異的解讀者,從畫面中迅速檢索到自己的邏輯語境,去感受、想像、領會。

從來自國內各地的參展者作品中,我發現有幾點相關性的蘊涵理念,讓我感到詫異:諸如借用觀念化效果闡述生命的翻動錯位,在重壓下的昇華與墮落。以平常視覺的物象近距離刻劃庸常生活,引伸生存狀態的無味持續。或寄寓社會體系的感性探索,描繪淒美人生。或以智性化有意退化審美形式,反嘲社會窘困世態等等……公眾性的社會議題嵌入畫面,讓閱畫者咀嚼產生自覺意識,親近拉近觀眾與藝術雙向建構的聯結點。
(作者為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雅集會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