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全台灣都籠罩在熱浪中,台北市更創紀錄的連續七天出現攝氏三十七度以上的高溫,比人類的正常體溫還高,北中南多個縣市也陸續傳出因熱衰竭而死亡的案例。
不只是台灣出現熱浪,全球都處在「水深火熱」極端氣候中。本世紀迄今,北美、歐洲、北亞、印度等地區,每隔二、三年就發生一起嚴重的熱浪侵襲事件。二○○三年的歐洲熱浪,法國就有一萬四千八百零二人死亡,南歐死亡人數達三萬五千人;前年日本熱浪,因中暑送醫急救的人數接近五萬人,其中約一百六十人回天乏術。
今年,阿根廷、美國、義大利、中國大陸都出現高溫。近一個月來,美國首府華盛頓出現攝氏四十度的高溫,之後熱浪持續往南部、西部席捲,南卡、北卡、亞利桑那州、加州都迭創高溫,拉斯維加斯和鳳凰城等內陸城市更飆高到四十五度。
美國邁阿密大學五月間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炎夏殺手》,指出到本世紀末美國會有十五萬人死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高溫。
回過頭來看看台灣,面對全球暖化的趨勢,我們的調適策略在哪裡?行動又在哪裡?暫且不論對生態、產業、水資源的影響,單就國民健康的影響,我們政府做好準備了嗎?醫療體系、人民做好了準備了嗎?
台灣是個海島,雖然位處熱帶和亞熱帶之間,但在周圍海洋調節下,很少出現四十度以上的氣溫,但受暖化的影響,加上人口一直往都市集中,近百年來台灣夏季均溫呈明顯上揚的趨勢,甚至還高於全球平均值。
根據柳中明、陳正達的研究預測,台北市未來日最高溫大於攝氏三十五度的情形將非常頻繁,在一九九○年代為平均二十二日,二○二○年代平均三十二日,二○五○年代平均四十四日,二○九○年代為六十九日。也就是說,到本世紀末,台北的夏季有一半以上的日子,氣溫相當於人類的體溫。
台北都會區的情況所以會特別嚴重,除了人口集中外,綠地比例低,地表面都被水泥或柏油路覆蓋,加上交通工具所排放的空氣汙染、熱汙染,電力被消費後造成的廢熱汙染,種種能源消費及代謝熱,以致形成了「熱島效應」,改變了台北都會區的氣候系統,也加劇了暖化的現象。
為了減緩「熱島效應」的影響,新北市在周錫瑋縣長時代即開始推動建築物綠化工作,但多年來也看不出明顯的效果,全台各地的屋頂違章建築仍觸目可見。台北市首創《台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規定營業場所室內冷氣溫度不得低於二十六度,但主婦聯盟去年六月抽查大台北近百處公共場所,卻有百分之七十五過冷。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就是,政策未能落實。
縱使經建會已完成《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並要求相關部署提出「熱浪調適應變方案」,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如包括企業界在內的人民若缺乏熱忱,單靠政府所提供的誘因或裁罰,是無法克竟全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