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撰文批評陸客到台灣旅遊,重大意外事故頻發。觀光局表示,大陸團車禍事故率並不特別高,從二○○八年至今有一百五十萬個旅遊團,共十一起車禍,只占萬分之二,只因人數多才顯得突出。
觀光局的說法不無道理,但王建民不以為然,說其他國家地區來台旅遊的意外事件很少,尤其日本遊客是大宗,卻鮮聞日本遊客意外。
陸客意外即使只占萬分之二,但冰冷的數字無法安撫死難者家屬;每次大陸旅遊團發生車禍,大眾總是驚訝:「怎麼又是陸客團?」台灣人都覺汗顏。一次次看到大陸家屬來台痛哭失聲,能不檢討觀光安全品質嗎?
王建民稱,台灣旅遊條件與硬體不足,包括飯店、司機與遊覽車等。他更批評,對陸客旅遊的管制、待遇等與日本等國有很大差異,大陸遊客不斷抱怨像急行軍,不斷趕行程,疲憊不堪。
大陸旅行團流行的笑話:「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台灣大眾也耳熟能詳。觀光局有不同看法,說陸客團多半是第一次來台,中高齡團員居多,希望能一次飽覽所有景點,所以走馬看花,不斷趕時間;司機加快車速,而且經常疲勞駕駛,自然增加風險。
王建民承認,只要有旅遊活動,意外就難完全避免;他希望兩岸共同努力改善旅遊設施。的確,趕時間的風險,無論是陸客的要求造成,或台灣旅行業搶業績造成,都該檢討。觀光局等相關單位,應共商如何降低旅遊風險。
遊覽車司機不足,只好長時間開車,疲勞駕駛;飯店不足,遊客只好趕行程。前者提高旅遊風險,後者讓陸客無法好好觀賞台灣之美,遑論體會風土人情。陸客無法在日月潭、阿里山住一晚,難免失望;陸客如「過路財神」,當地商家更抱怨沒有帶來商機。
政府開放陸客來台旅遊至今,累計超過四百六十萬人次,創造二千多億收益,繁榮了旅遊業及相關產業。陸客今年更有望超過兩百萬人次,但意外事故頻傳的「危機」是否會破壞「商機」?
在「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說:「開放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使台灣經濟提升體質。」此一見解亦可以用來思考觀光產業,即「使台灣觀光提升體質」。
面對陸客湧入,包括飯店與遊覽車等硬體不足是事實,。二○○八年開放至今,台灣觀光品質還停留在「價廉物不美」層級,就如同當年台灣電子產品多屬廉價品一般。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開放是手段,目的在進步。因為開放促成競爭,競爭促成轉型,轉型促成進步,所以開放是為了幫台灣進步。」從電子業來思考,南韓已走出廉價模式,「韓國製作」代表高品質、高價值;而「台灣製作」呢?
對開放大陸觀光客旅遊至今,只見旅行業削價競爭,卻未因競爭促成轉型,而進步。一個處處危機的地方,如何能有長久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