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初窺佛經,深感智慧如海難以探究,欲覓一幽靜處遠避塵囂,放下心抄寫理解,然一直未能如願。因緣成熟,參訪台南「妙心寺」之際,經傳道法師引介,在高雄縣甲仙鄉尋得一化外之境,名為「尋牛精舍」,此乃結緣之始。
「尋牛精舍」乃傳道法師所命名,以禪宗教義為本,禪宗有「十牛圖」之說,述說修行和證悟的不同次第。牛非牛,牛為「心」;尋牛者,尋原來之清淨心,尋妄動無明之心,去除污染蔽遮的心。尋牛者拉著韁繩,把奔動踏壞田地的牛喚回,使其安定沉靜,把心猿意馬的心安撫,使其定制於一處。
頭一次造訪,按圖索驥,行行復行行,陌生併喜悅;山路狹窄蜿蜒上坡,約一個半小時,當見「尋牛精舍」白色大石塊時,按指示牌沿山徑而下,濕滑陡峭的小徑不見前路,卻「柳暗花明又一村」,實乃峰迴路轉之山勢也。慢檔下坡,總算天南地北尋此「閣」,千辛萬苦覓此「牛」。突見寬廣草原綠心田,木屋樹林映眼簾,青翠如蔭,蟲叫鳥鳴,坐落山之深谷,好個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精舍建造者為郭廷立與林美雲賢伉儷,皆是資深教師,為酷愛登山的伴侶,更是虔誠的三寶弟子。十幾年前,在同願、同心、同力之下,從找地、整地、開挖、設計到完工,篳路藍縷,在四無人煙的荒地開墾,保留原始模樣,兼顧環保和育林,愛護大地之舉殊為難得。屋共四棟,分臥房、廚房、和佛堂,另闢儲藏室。木屋依山而築,屋前草坪平坦,散放幾顆大石,可打坐或野營。四周種植花木蔬果,有天然河流,冷泉和硫磺,景象自然天成,毫無人造雕鑿之工匠氣。
「山中居,大不易」,從無路到有路,落差坡道鏟成平坦,當木屋矗立,有水電使用,從「空」到「成」,所需的一磚一石,一桌一椅和一花一木,耗費的金錢、時間和心血實難以估計。長年歲月裡,歷經地震與大雨的衝擊,道路河床損壞,房屋蟻蛀蟲害,賊兒猖狂偷竊等,他們仍樂觀以對泰然解決。
五六年之間,曾叨擾十幾次,也帶許多親友「到此一遊」。賢伉儷慈悲眾生,無「分別心」相對待,應證牆上所書「來此地者;乃山中之主人」,誠然不虛矣。唯因凡塵難捨無法常住,但總懷念起在那清悠的屋簷內小坐,飯後的泡茶休憩,夏暑的涼蔭清澈,溯溪的淋漓爽快,雨滴屋簷的聲響,翠綠山嵐的煙霧,青草樟樹和花香,燈盞的螢火閃亮,夜靜的抒發談心等,都令人玩味留念。
相隔甚久,再訪「尋牛精舍」探舊。高峰聳挺,精舍屹立,空氣瀰漫草香,水勢奔騰暢旺,山間雲霧飄盪,大石如如不動;山和樹,景和物,似乎沒有變化,尋牛的我,體認無常遷移幻化,難道只是撕去日曆,或徒增馬齒?
你也在找一頭「牛」嗎?「欲尋牛,難尋牛;心雖在,心難止。」反觀自我:像風箏隨風飛,如陀螺團團轉,何時停止何時歇?不安定的思緒中,心猶存,卻依舊奔忙。看到牛,還在田埂亂踏亂狂,你何時想拉回?「娑婆塵世庸庸碌碌,無明情愛沉沉浮浮」,「尋牛不易尋牛難,澈見本心澈見性」。為找這頭牛,總要暫時放下萬緣吧!在爭名、利、財、食、睡時,靜一下,何時該歇歇腳?何時牽回這頭「牛」?何時把「心」找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