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岸統和學會和台大社會科學院,邀請兩岸頗具代表性智庫,擬於七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研討會,遭到陸委會阻礙,被迫取消。
這場原訂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在台大社科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台北會談」,是第三屆;第一屆是在日本本栖寺舉行的「本栖會談」,第二屆是在澳洲南天寺舉行的「南天會談」。會議的合辦單位還有台北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和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邀請大陸學者五十四人,及台灣知名學者,還邀請了民進黨學者。
主辦單位指出,陸委會對這場「台北會談」提出的兩點意見是:一、會談名稱和訴求主題不可出現「認同」與「互信」字眼。二、僅同意「純學者」參與。具黨政軍背景與涉台人員均不宜參加。總共有十一位包括海協會人員、海峽兩岸研究中心研究員都被拒絕入境。會議中主要的主持人和與談人都不能參加,使會議無法舉行。
陸委會的這兩點意見很難讓人理解。兩岸交流發展的目標就是建立互信、強化認同;這是和平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互信和認同,兩岸不可能開放三通,並進一步簽訂ECFA協議。由於有媒體批評這場會談是「政治促談」,如果陸委會只是忌憚於媒體的批評,自己毫無原則,不知道陸委會將如何推動兩岸後續的交流發展?
陸委會限定來台與會的人員必須是「純學者」,然而海協會是實務單位,副會長王在希對於大陸的對台政策嫻熟,理應參與研討會;海研中心雖隸屬國務院台辦,但他們是研究兩岸問題的專家,其研究員雖具黨職身分,但在大陸稍為涉及政策的高層誰不是共產黨員?
兩岸之間舉辦的研討會哪一場沒有政府官員、企業界領袖乃至民間組織人士?不知道陸委會為何獨獨要這場「純學者」的研討會,更何況「純學者」該如何界定?藍綠兩陣營的學者也多具有黨職。
即將於下月底在哈爾濱舉辦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是匯集兩岸黨政人士的重要會議。台灣前往大陸與會的國民黨高層多由副主席領軍,國民黨智庫全力投入,大陸更是由國台辦主導,過去七年,陸委會為何不禁止?事實上,研討會的決議很多都成為後來的兩岸政策,包括兩岸簽訂的諸多協議,都是國共論壇中談出來的結果。
民間的交流研討其價值在於提供政府決策參考,陸委會可以完全不採納,但不宜杯葛民間主辦的研討會,更沒有理由限制研討會的主題。
在現階段江陳八會即將展開、ECFA後續協商積極進行之際,陸委會即使不能從旁協助,至少也不應主動設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