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到大陸創業,莊文陽忙到四十四歲才結婚,作過空姐、也曾跑過半個地球的太太接連為他生了兩男一女。莊文陽對孩子的期望是「知進退、知冷暖、知分寸,踏踏實實地做人」,因為,他自己也是信守著這樣的原則長大的。
不似其他成功創業者暢談未來願景、經營理念,訪談中,莊文陽更想談的是沒讀過什麼書的父母親給予他的身教與言教,他說,如果他的做人處世、行為作風有任何可稱道之處,都是來自於父母的教化與影響。「我是個平凡的人,家庭平凡、出身平凡,不特別聰明、沒有高學歷、沒有人脈背景,卻有滿懷理想抱負,而我相信,像我這樣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即使條件平凡,想法卻不平凡。」他說。
以王永慶為學習對象
從小家境清貧,排行老么的莊文陽看著父母勤耕苦作,拉拔六個孩子長大,他永遠記得家裡養了好久好久的雞,長大了卻不能留在家裡,他看著來收購的人和父母交頭接耳一番,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鈔票,那閃亮亮的鈔票吸引他的目光,「我心裡想,他為什麼那麼有錢,而我們家卻那麼窮?」時隔多年,問他為何從小立志當個「有錢人」,他不加思索,說出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那時,我爸常說,要當『有錢人子』就給王永慶『作子』。」沒想到一句玩笑話卻深植他心,長大後外出工作,他處處以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作典範,學習王永慶年輕時賣米用心記錄客人使用狀況的作法,「我到藥廠工作時,也學王永慶記錄客戶的需求量,主動作好服務。」他說,這個方法簡單,但認真執行起來,真的很有效果,這也讓他體會到,凡事不需要太多花俏的理論,做就對了,甚至到大陸創業,他還規定每個員工都要熟讀《王永慶奮鬥史》。
昨日陌生變明日知交
或許太過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他從沒有想過兩岸隔絕四十年,會不會有許多無法克服的難處。那時初到南京創業,人生地不熟,合作夥伴丁家宜教授推薦許多優秀人才,加上過去認識的夥伴,就這樣組成了草創時期的先鋒部隊。
有人曾經勸他,台商在內地容易受騙被欺負,而且共產社會普遍存在「大鍋飯心態」,擅長表面功夫,辦公推拖拉,敷衍了事,最好從台灣招聘有經驗、可信任的台幹。
但從小生活在農村,耿直的莊文陽相信,「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大環境縱使有負面現象,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為也不是所有台灣人都兢兢業業、認真負責,他認為,還沒共事就先猜忌懷疑,是不對的。更何況,「再好的地方也有壞人,再壞的地方也有好人,相互猜忌、排斥,只會彼此消耗,有損無益;唯有拋開意識型態,回到人的本位,誠信、關懷、尊重、以禮相待,才能廣結善緣。」他說。
不僅如此,從創業起他就堅持以人為本位的平等式管理,無論陸幹或台幹一視同仁,無分職位高低,大家都享有同樣的福利待遇,差旅費相同,一起坐在食堂裡用餐,配菜均等,並不因為是台幹或職位高就享有特權。
就這樣,他帶著那時相較於內地較為先進的台灣經驗,教導一群完全沒有銷售經驗的員工,從如何遞名片、穿著禮儀、重點話術慢慢教起,果然這群內地先鋒部隊沒讓他失望。
品格與道德是用人原則
二○一一年十二月中旬,莊文陽卸下科蒂大眾產品部中國區(COTY/丁家宜)CEO的職位後,隨即回到故鄉苗栗通霄。
在縣長劉政鴻的支持下,他開始進行通霄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由於台灣產業外移,就業機會變少,許多年輕人不得不遠赴他鄉工作……離鄉背井的滋味,我能體會,身為苗栗人,若有機會貢獻鄉里,我義不容辭。」他在即將出版的自傳中說道,希望能驅動苗栗產業升級,招攬科技廠商帶動科技人才進駐,並擴大苗栗縣就業市場,提高鄉親在地就業的工作保障。
當別人覺得大陸市場未成熟、處處有陷阱時,莊文陽前進內地創業;當大家覺得未來市場在大陸,他卻回到台灣故鄉。與其說他是個懂得「逆勢操作」的經營者,不如說他認為一個人做事最重要的關鍵是「自己想做什麼」,以及「到底有沒有決心」,而不是一味跟隨潮流。
就像大陸放寬台生和台灣居民到大陸就業,不少台灣學生認為,放寬就業政策可能成為赴大陸求學的誘因,但莊文陽卻覺得,「政策」並非決定一個孩子是否到大陸求學的因素,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是否有「去了就在當地深耕」的覺悟,以及留在當地到底要做什麼。
他認為,一地有一地的作法,在大陸累積的工作經驗有些是無法運用在台灣,畢竟大陸和台灣不管是民情、人口、市場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如果沒有抱持著「深耕」的態度,一下想留在台灣,又想到大陸發展,會陷入顧此失彼、兩頭落空的窘境。
知人善用當有錢人
從一九九五年得到家人及昔日藥廠上司挹注資金,單槍匹馬到大陸創業,莊文陽拋開「台灣人」與「大陸人」的刻板印象,和一群抱持同樣理想的年輕人一起奮鬥,隨著中國經濟快速躍升,他們一起化危機為轉機,藉著「丁家宜」產品不斷擴大企業版圖,年營業額曾高達人民幣十億元,職工多達八千名。許多員工都是畢業後就加入團隊,隨著公司一起成長、茁壯,結婚、生子、有車、有房,莊文陽自己也實現夢想,成為一位「零貸款」、「零負債」的「真正有錢人」。
同行認為莊文陽的成功在於他「知人善用」,紛紛向他請益用人哲學。他卻說,自己並沒有特別之處,只是遵照原生家庭給他的養成教育,一定要重視員工的品格與道德觀。
他認為,人倫五常關係「仁、義、禮、智、信」的精神,並不會因時代改變而失去價值,依然能夠作為經營管理、選才用人的原則。「試想,如果一個公司裡,上上下下都是品格操守佳、觀念正向、態度良好的員工,這個公司怎麼會風氣不好?若在上位者能以身作則、潔身自愛,風行草偃,影響所及,員工也會品性端正、工作認真,這個公司怎麼不會進步?」
他說,所謂「物以類聚」,人品、價值觀與行事作風相近、彼此認同的人,比較容易長期共事;無法適應要求、品格操守不佳的人,很快就會求去或者被淘汰,能留下來的人同質性高,也更能合作愉快。
莊文陽 給年輕人10個建議
.天道酬勤: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運氣只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業的最基本條件。
.吃虧就是占便宜:肯退一步吃小虧,才會有大收穫。
.要「錢」途,更要「前」途:找工作,不要斤斤計較眼前的待遇,要看有沒有發展前景。
.愛拚才會贏:有百分之六十的勝算,就往前衝不要回頭。倘若連拚搏的勇氣都沒有,更別提要在未來有一番作為。
.融入,借力使力:中國商機無限,危機四伏,許多台商就失敗在無法著地,無法與在地文化融合。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兄弟不親,交友無益;親情倫理,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無價至寶。
.滿腔熱忱,鍥而不捨:有熱忱才會執著,才會百折不撓。十九世紀的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忱而成功。
.細節決定執行力:很多年輕人雖有遠大的目標,卻缺乏對於追求「完美」的執著,事事以為「差不多」便可,導致許多「差不多」的計畫最終失敗。
.一個好漢三個幫: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財富不是永遠的朋友,但朋友是永遠的財富,廣結善緣才能處處是貴人。
.懂得感恩:要懂得報答每一個幫過自己的人,哪怕所謂的幫助,可能只有一句話,或是小小的事。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百萬擦出百億商機—丁家宜創辦人莊文陽逆轉人生的十五堂台商經驗課》)
小檔案
莊文陽,1961年,出生、成長於苗栗縣通霄鎮,勤益科技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永信、井田藥廠服務。
1995年,三十三歲的他,帶著二十一萬美元(以當時匯率換算,約新台幣六百萬元),單槍匹馬到大陸創業。他因緣際會和中國藥科大學教授丁家宜結交,並獲丁家宜信任賞識,同意以其研創的人參活性細胞專利入股,合作生產美白系列產品。同年十月,成功開發出以丁家宜為品牌名稱的「面容一洗白」產品,這是內地業內首次將生物技術成果全面應用到化妝品之中,在中國掀起一股「生物美白」的風潮。
根據AC Nelson調查,中國防曬乳液市場一年大約有人民幣十億元的規模,「丁家宜」拿下百分之十五的市占率,連青海、內蒙的小村落,都有專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