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巴克萊(Barclays)銀行集團日前坦承虛報倫敦銀行同業美元拆借利率(Libor),遭罰二億九千萬英鎊(相當四億五千餘萬美元),創下美國、英國主管機關歷年來罰款最高紀錄。消息傳出,巴克萊股價單日重挫逾百分之十,英國首相卡麥隆強調,此案一定要有人負責。除了巴克萊之外,高達二十家銀行被調查,正顯示,唯利是圖的金融業,講究道德的人愈來愈少。
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是歐洲貨幣市場上,銀行與銀行之間一年期以下短期借款利率;作為國際金融市場高達三百六十兆美元貸款、衍生金融商品、信用卡與學生貸款的利率基礎。這項基準利率如果被大銀行蓄意操控,將影響全球數百萬借貸者支付的利息。巴克萊銀行被控自二○○五至二○一○年間,操縱這項利率,企圖掩蓋銀行的經營困境,並從中牟利。醜聞爆發後,巴克萊執行長戴蒙(Robert Diamond)表示「心有愧疚」,將主動放棄巨額紅利;外界要求他下台的聲浪不斷。
外電指出,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與瑞士等國監管單位均主動調查此案。除了巴克萊銀行外,至少還有二十家大銀行遭到調查,日本官員表示,花旗銀行、瑞士聯合銀行都在調查之列。英國財長則點名蘇格蘭皇家銀行、匯豐銀行也遭調查。由於銀行的誠信遭質疑,英國銀行協會已開始檢討改進Libor利率通報過程中的可能缺失,避免同樣的錯誤再度發生。
自華爾街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大型跨國銀行的聲譽一落千丈。今年三月中旬,一名高盛主管史密斯(Goldman Smith)在離職前夕投書《紐約時報》,痛斥高盛公司高層道德淪喪,企業文化唯利是圖,把客戶當冤大頭,只想扒光客戶的錢。這篇投書刊登之後,引發軒然大波,高盛主管自是完全否認。銀行家們如果不是道德淪喪,必不至於掀起金融海嘯的濤天巨浪,讓數百萬民眾因房子被查封而落得無家可歸的下場。
從愛爾蘭到西班牙,許多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成了眾矢之的。最近西班牙總理拉荷伊向歐盟提出一千億歐元的紓困案。正因為該國銀行業虧損累累,亟待政府救援,無奈政府債台高築,已是彈盡援絕,於是被迫向歐盟申請紓困。對於西班牙民眾而言,政府想盡辦法救銀行,卻大砍人民的津貼與福利,還要向人民加稅,非常不公平,因此街頭示威抗議不斷。
自金融海嘯以來,各界對銀行家的批評聲浪居高不下。以往大家以為這些擁有巨額資本的大型銀行,在風險控管方面必定非常謹慎;但近年來金融弊案層出不窮,如巴克萊醜聞案愈演愈烈,正凸顯大型銀行內部稽核與風險控管出了問題。對於外界的責難,衣著光鮮亮麗的銀行家或許覺得委屈;不過,許多做假帳、虛報的醜聞不斷爆發,銀行家必須以實際行動來重建社會大眾對他們的信任,金融監理機關更必須上緊發條,盡到監督管理的責任。這些跨國大銀行的弊案,也正是給我國金融監理上的一大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