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遠距照護設備琳瑯滿目,但在十餘年前首先推出的只有「寶貝機」,它誕生的靈感來自林燕山心中的三個願望:
希望有一種機器能夠串起小時候家鄉濃濃的互助關懷之情;希望掌握臥床母親的生理變化且方便媽媽操作;希望民眾與醫療單位都能掌握今天、明天,乃至下星期的各項檢測數字,而非量完得到一張紙而已。
「寶貝機」可以量血壓、血糖、心電圖、血氧、體脂、體溫,及氣喘病患的吐吸流數等,檢測十七項生理功能,因價格逼近六位數,第一階段僅由醫院購入,供慢性病患帶回家中使用。
它的實用性廣為肯定之後,其他業者開始競相模仿,各種照護設備陸續出現。產業界發現設備在居家照護中的實用性,紛紛將其拿來當作刺激銷售量的附加價值。
例如,建商標榜購屋即贈送遠距醫療器材、保全業以免費使用作加值服務、人壽業者以替使用者付費招攬保戶。但上述種種推廣方式,也被詬病為僅針對有錢人在做。
一般民眾有需求卻買不下手,林燕山不諱言價格是關鍵。他給了相關單位一個建議,民眾使用遠距設備節省的醫療開支,能否一半回饋設備、一半回饋健保,達到人民有設備使用、並可減少健保支出的兩利呢?
唐德沛則建議可以搭配醫療服務,目前業者雖已設特定帳號密碼,讓民眾在國外生病時,醫生能透過帳號密碼擷取之前的生理資料,若能在台灣設立虛擬醫生,協助共同診治,醫療效果一定更加分。如此,買氣可以和需求同步提升,價格便不會居高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