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在白色巨塔中付出愛心,為身心受苦的人帶來希望,近期卻因工作繁重,壓力過大而爆發出走潮。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四千多名醫護科系學生畢業,但真正投入醫界的卻只有三千多人,超過一萬人「不務正業」。
生命本無價,但現代南丁格爾顯然因「薪事難平」而難以燃燒自己,為病患的生命延續盡力,使得健保局緊急提撥二十億元專款專用來解決人力荒問題,許多醫院也積極做內部調整,護師缺額除每月固定招考外,更採「隨到隨考」的機動招募程序,儘快補足缺額來應急。
治本與治根雙管齊下,多家醫院現今已針對護士心聲而改革交班休息時間,班表也不因人力短缺而排得過密,夜班費上調更加速開跑。如此經過官民雙方搶救,鬧護士荒的台灣醫院已穩住局面了嗎?
未必,沙鹿醫院護理長廖素雅說,戴上白帽,就象徵一份榮譽與責任,讓自己全心投入治療照護,這是學校教她們的南丁格爾奉獻精神,「護理人員要的是什麼,說真的,並不多。我們只希望人力要充足,別讓我們像陀螺分分秒秒都在轉,薪資和付出要平衡,折損健康的夜班費也應合理。」但是,這麼基本的心願,事有可為,為什麼主事者卻沒有辦法解決?
署立彰化醫院護士賴可美也說,評鑑標準到現在都未訂夜班護病比例,大夜班護理師一個要照顧二十個、甚至七十個病人,手忙腳亂可想而知,醫護品質每況愈下,「良心在譴責我,我自認有愧在生命邊緣掙扎的病患。」一周內多次變換班表的「花花班表」更導致護理人員身心俱疲,賴可美研究過《勞基法》,依規定,工作採晝夜輪班制者,其工作班次限每周更換一次,雖經勞工同意者不在此限,但換班前應給予適當休息。
「但是,我們根本在跟時間賽跑,無法適當休息。」賴可美分析,唯有實施「一周一班別」,才足以禁止大夜班接小夜班,小夜班接白班的沒日沒夜,「總統選舉前承諾一比七護病比,至今沒有兌現;保證四床一護改成三床一護,也不知何年實施。」目前自己工作的醫院小夜包班費約五百五十元、大夜包班費八百五十元,她期待夜班費的調漲向台大醫院看齊,大、小夜包班費分別為九百、七百元,「薪資雖是小小上調,但鼓舞作用卻極大。」
人力荒其來有自,聯合醫院醫師鄭琦芬也認為,為了保障住院病人權益,醫院確實應以護理人員的多寡來調整病床數量,聯合醫院現有三百九十五名病房助理,每一名助理照顧健保床的比例為一比五,未來應透過增聘方式,將比例降為一比四。
「病房助理負責處理病人食衣住行,包括協助病人上廁所、坐輪椅、量身高體重等,工作量相當大,再增聘五十人才勉強算足額。」她說,協助急診及加護病房的工作緩不濟急,護士也應先保護好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