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排行,台灣由去年的第六名,滑落到第七,雖然只是一名之差,但在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緊追不捨下,這項滑落深值我政府與全民警惕。
猶記得去年IMD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時,台灣登上歷史最佳的第六名,政府大力宣揚,社會也感欣慰。豈知才高興了一年,馬上下降,其間固然有歐債風暴的因素影響,但歐債風暴影響遍及全球,仍有國家排名進步,可見台灣的退步,有不能迴避推卻的責任與內部因素。
據今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蟬連第一,新加坡全球第四,台灣第七,仍領先日本、南韓與大陸,在亞洲排名第三。不過,南韓日前才宣稱,今年六月,該國即將晉身「二十—五十」俱樂部,與美、英、德、法、義、日並列,成為全球第七個已開發國家。「二十—五十」俱樂部是指人均收入達二萬美元、國民人口突破五千萬,也就是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雙指標上的「大國」。
南韓的崛起,是亞洲國家中,繼中國之後,最令人矚目的發展。其全民拚鬥精神與政府扶植大企業的政策成功,是兩個主要因素。台灣當年位列舉世驚豔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眼看南韓一路上升,即將「轉大人」,早就不把台灣看在眼裡。
金融海嘯暴露全球經濟貿易緊密互動的事實,同樣的,如今各國也體認,在全球化趨勢下,要發展經濟,建立結盟關係是唯一出路。因而只見各國紛紛洽商、簽署區域聯盟、多邊經貿架構。台灣近年最大的成績,就是馬與大陸簽訂ECFA,但也是歷盡千辛萬苦,被在野黨全力阻擋、批評至今。
至於對台灣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TIFA(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則都困難重重。這兩項經貿協議,都是美國主導,簽不成的關鍵同樣是美牛開放進口問題。不論是美國在台協會或最近才來台祝賀馬英九就職典禮的美國代表團,都已經明言或暗示,只要開放美牛進口,經貿合作就好談。民進黨和部分民間團體全力反對美牛進口,究竟是合理的監督或進步的阻力,應切實檢討。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企業界不是不努力,但各種意識形態與藍綠立場的對立太尖銳,「內耗」早已是國人形容社會現狀的「共識」,討論重大政策的理性空間因此被壓縮,最後受害的是台灣整體經濟發展與下一代的成長機會。
民進黨選出新黨主席,馬英九總統已提出邀請,希望與蘇貞昌會面,共談國是。面對這項邀請,民進黨方面也未如過往的表示反對,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至少顯示雙方會面對談可能性的存在。
馬英九總統要追求歷史定位,在國際經濟情勢險峻下,目前台灣正是面對國力進退與國家地位升沈的關鍵時刻。IMD的報告與南韓的企圖心,都是對台灣的警鐘與鞭策。深盼藍綠掌權者,摒除惡意對立,以國家發展為先、以全民福祉為念,全力攜手拚經濟。否則,台灣前途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