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一席台灣在海外的人才庫已經空乏的談話,引起社會的關注。其實不只台灣赴海外的留學生減少會降低我國的競爭力,長年以來我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的策略更是畸形發展,優秀學生招不到,反而成為引進外籍勞工的新管道。
二次大戰後,多數的國家都歷經數度興衰,唯有美國一直高居在浪頭上,以二○○八年的金融危機為例,全世界垮成一片,惹禍的美國一下子就起身,撣撣身上的塵土上路了。美國為什麼有如此堅強的國力?就是因為人才多!
戰後,各國幾乎都成了美國的人才培訓所,早年我國流行的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就很傳神的點出了我國精英赴美留學風潮的興盛;而美國聚集各國最優秀的人才,大力發展太空科技、軍事科技、醫藥、資訊、社會科學等,厚植美國的國力,也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財富。也有留美學生在習得更高深的功夫後,或回饋給祖國、或返鄉創業,成為蔣部長所稱的海外人才庫。在這過程中,美式文化、美式思惟、美國人的價值觀也跟著歸國的學生,散布到世界各角落,更擴大美國的影響力。
反觀我國大學,除了國際化的程度不足外,各研究型大學受限於社會的壓力,不敢減少本地生的名額,反而是一些招生情形不佳的大學活躍在國際招生舞台上,當然吸引不了有實力的外籍生。四月初台北一家酒店發生警察被歹徒開槍擊斃的案件,據報載,動手歹徒當時身邊跟隨的三、四位「小弟」,是來自越南的「留學生」。令人擔心,在爭奪國人的就業機會之後,外國「留學生」還會不會成為治安問題?
勞委會最近修正外籍人士工作規範,允許「優秀」的外籍大學畢業生,可以直接留在台灣工作。這項規範也必須仰賴有效的管理,才不會成為某些大學販賣學籍牟利的利器。
其實教育部長鼓勵年輕學子出國留學,只講對了一半,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如果不是有這一批優秀的本地人才留下來,以台灣對外籍人才閉鎖的心態,早就空虛了。台灣的學術水準若要提升,鼓勵人才出國學習他人之長,固是必要之路,但同時也要適當補充外籍精英,否則大本營空虛,國內的研究水準必然低落,進而影響產業技術的提升。因此,如何吸引包括大陸在內的外籍優秀學生來台就學,制度的設計是否有障礙,就是教育部要協助各校解決的問題。
早年台灣也曾招收不少華僑子弟來台就學,這些人大都來自亞洲,學成之後有些返回僑居地,成為當地的意見領袖,有些人則留在台灣就業或創業,林百里先生對台灣科技發展的貢獻、為台灣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期待教育部協助各優秀大學擴大招收外籍學生的名額,希望我們的大學招進來的外籍生,除了可以在台灣學到實用的新知識,也可以促進文化的交流,提升各大學研究水準,而不是招進一些以學生身分掩護打工、刺探情報或混黑社會的「職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