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年經歷天災、戰爭與經濟不景氣,但據「易普索」(Ipsos)國際調查機構最新調查,四分之三以上的人表示現在過得比四年前快樂,近四分之一說非常快樂。
印尼、印度、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人民活得最滿足,最幸福的另兩個國家是巴西與土耳其。
民眾覺得最不快樂的五國是匈牙利、南韓、俄羅斯、西班牙及義大利。有些經濟鼎盛的國家如美、英、加拿大三國,民眾快樂程度排在中段。若就地區觀察,拉丁美洲人最快樂,接下來為北美、亞太、中東及非洲,而在歐洲,只有一成五的人表示非常快樂。
不久前,聯合國主辦「幸福與福祉問題高級特別會議」,論點是只憑「國民生產總值」這樣的物質標準,來評判人們成功與否,並不能涵蓋構成幸福生活的所有要素。近年日受重視的「國民幸福指數」,被視為是對美國資本主義的反擊。但歐洲近年經濟蕭條,只有一成五的人表示非常快樂,似乎又證明經濟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仍然是快樂的主要來源。
拉丁美洲人最快樂,除了天性熱情、樂觀、開朗,但相較於歐洲、拉丁美洲經濟穩定,且能持續成長,似乎也說明富裕能增加快樂感。
蓋洛普前年針對全球一百五十國所作的二○○五至二○○九年調查,公布「世界最快樂的國家」與「世界最痛苦的國家」。最快樂的前十名中,歐洲有丹麥、芬蘭、挪威、瑞典、荷蘭五國,囊括第一至五名。最痛苦的前十名國家,非洲就占八國。歐洲最快樂五國都不在歐債風暴圈中,而且經濟繁榮,而非洲八國都是極貧國家,似乎又證明了「國民幸福指數」未必與「國民生產總值」全然無關。
易索普資深副總裁萊特表示,讓人快樂的因素很多,金錢只是其一;有時,最大的幸福感來自不必茹毛飲血,或僅僅是住家能遮風蔽雨。換言之,快樂是基於生活方式。
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曾說道:「不快樂童年是鑄就非凡的天賦的必要條件。如果我曾經歷不快樂的童年,或許我會更優秀。」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人們並不喜歡生活太幸福,擔心只有快樂、沒有奮鬥會讓人變得愚鈍。」也就是說,儘管貧窮,但懷抱希望,努力向上,反而滋生幸福,感到快樂。開發中國家人民活得最滿足,也許正是因為如此。
許多人強調有錢人不快樂,用以證明「國民幸福指數」是值得追求的。英國出版業大亨費利克斯‧丹尼斯說:「大筆財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和諧與憤怒」,但他也說:「當然,貧窮更糟。」
自從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引起注意,各國爭相跟進之際,卻沒注意到,這個封閉小國對外界開放後,引進電視後,原本「安貧樂道」的人民才瞭解外界,知道「原來別人過得這麼好」,於是開始不快樂,想要追求「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不必視為罪惡,「國民幸福指數」也不能當萬靈丹;一個國家至少要讓人民看到希望,提出有願景的經濟政策,讓人民知道努力必有所成,貧無立錐之地的人是很難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