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專題報導】立委張曉風甫上任就質詢「外配搶位,造成台灣多剩女」,引起婦權以及外配團體抗議,各界也廣泛討論。事實上,台灣未來在人口比例上所面臨的嚴重主軸,反而是適婚年齡層的「剩男」,可能造成社會犯罪、性侵比例增加等,甚至為了向外尋求適婚年齡女性而開啟爭端,影響亞洲區域穩定。
無論「剩女」或「剩男」,都並非是指「剩下」,而是指數量「多出比例」的意思。台灣人口專家、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指出,張曉風所指「剩女」,為今日年齡層約五十歲左右的女性,肇因於舊年代生育率偏高;再加上女性學歷、工作能力等表現皆不亞於男性,具有高度經濟自主,在選擇較少、又比較精挑細選的情況下,故而不婚、無婚或遲婚。
相較於自主選擇當「剩女」,被迫成為「剩男」的問題就更令人憂心,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全亞洲的問題,因此,台灣若想再以「外籍配偶」方式解決,還將面對鄰近諸多國家的競爭。
楊文山指出,據估計,全亞洲有將近一億名剩男,其中中國占有兩千五百萬到四千萬名而居冠,印度有兩千萬名,其他如日、韓、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等皆有男多於女、比例失衡現象。至於台灣,到二○二○年,將有八十萬名適婚男性找不到配偶,顯示男追女加倍困難。
楊文山分析,台灣嬰兒潮接近尾聲是在一九六五年,並快速步入少子化的界線。而在生育率下降的過程中,父系社會為主的傳統觀念便產生性別篩選的現象。如第一胎若生男孩,第二胎多會順其自然,無論男女;但若第一胎為女孩,則第二胎多會刻意生男孩。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此以往,較有「重男輕女」現象的亞洲國家,「剩男」現象便像雪球般愈滾愈大。
向外尋求適婚年齡女性適解決方法之一,如兩千年前後是台灣男性娶外配的最高峰。但主要原因是當時東南亞,尤其越南,因越戰後嬰兒潮而產生的「剩女」現象恰能與台灣互補。不過隨著戰後嬰兒潮的結束,以及當地也受重男輕女觀念影響,如今越南適婚年齡女性也愈來愈少。
此外,十幾年前,台灣男性還能憑藉著經濟優勢在中國、東南亞地區尋求外籍配偶,但如今這些地區女性亦為少數,且經濟已逐漸追趕上台灣的情況下,願意離鄉背井嫁到異鄉的人變少了;另一方面,又面臨多國競爭,台灣男性除非具備較優的經濟能力,否則外配也難尋。至於本土女性,學識、能力等條件有增無減,在網路通訊發達下又易向歐美等地尋求適合對象,將讓「剩男」現象更是雪上加霜。
在現今經濟不景氣下,許多男性選擇不婚以減輕壓力,但仍可以同居等方式獲得穩定的兩性關係,但未來可能連這樣的關係也不易得,尤其是易被忽視的底層、經濟弱勢的男性更難。楊文山指出,婚姻是男性穩定的力量,社會中太多男性不婚,便可能造成治安隱憂。他以十四世紀葡萄牙大探險、向外擴張為例,當時的男性過剩便是原因之一。
人口比例失衡問題已然無可避免,該如何解決呢?除了鼓勵生女之外,楊文山也鼓勵台灣男性應接受「姐弟戀」,並且不排斥「招贅」的可能,以及多參與社交活動。而據其統計,目前台灣女性有百分之十六嫁給年齡較小的男性,有百分之十五嫁給教育程度比自己低的男性,比例仍然偏低,有不少發展空間。親民黨籍立委張曉風「剩女論」掀波,若讓內政部統計數字說話,數據顯示,台灣適婚但未婚的女性不少,不過適婚但未婚的男性更多。
小辭典 提供/楊文山
婚姻斜率
現今男性婚娶對象,年齡、學歷會比自己低,社會經濟地位也比自己差;反之,女性通常會嫁給比自己年齡、學歷高,以及社會地位較好的男性。其他的條件不變,如果男生娶比自己年齡小到二至五歲的女性,是否有足夠年齡比自己小的女性,就會影響男性結婚的機率。
婚姻擠壓
因為生育率下降,台灣男性要找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女生,就會產生人口學上所謂的「婚姻擠壓」問題;也就是女性因為出生率下降,適婚女性不足,男性找不到適婚年齡女性配對。台灣社會所面臨「快且又急」的第二波婚姻擠壓,整體社會似乎茫然無知,也沒有任何對策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