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起源實不可考,古人有「三代無印」的說法。圖/陳牧雨
印章的起源實不可考,古人有「三代無印」的說法。然而古書上也有:「虞卿棄相印」及「蘇秦佩六國相印」的記載。虞卿和蘇秦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可見那個時期就有印了。不過那時的印又被稱為「印信」,是作為信物之用,不像現在蓋於紙上。所以當時所刻的文字皆為正文,而現在的印章刻的是反文,蓋出來之後才變成正文。另外也有「龜鈕之璽貴者以為配」的記載,也就是把印章掛在身上作為衣物的配飾品。所以到現在,印鈕上都還留有可以穿繩的孔。
後來,印章逐漸發展作為封泥之用。古代文書皆刻或書於竹簡上,將竹簡放入容器中,以繩索綁住,然後在繩索一處放置溼泥,將印蓋於泥上,泥乾後變硬,如此在書信送達遠處的過程,如果有私自開封,泥必脆裂。這與西方人在信封上開口處黏上蠟,然後再於蠟上蓋印,以防有人偷拆信的功能如出一轍,這就是封泥。這時候的印就必須刻上反文,蓋出來之後才會變成正文。
秦以前的印,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印章都可以稱為「璽」,如印文為:「某某之璽」。印材為金屬或玉材;印鈕要刻龍、刻虎皆隨所好,並沒有一定的規矩。
秦統一中國後,才對印章的使用定制度。根據漢舊儀的說法:只有皇帝的印刻於玉上稱為「璽」。臣子以下就只能稱「印」或「章」。但是根據流傳下來的秦官印,已有許多稱的,不過這個字是金旁,因為必須刻於金屬上,不可和皇帝一樣刻在玉上而稱「璽」;至於把印章沾印泥蓋在紙上,則一直要到隋唐以後,紙張盛行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