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以下,譬喻經歷方等時而入般若時,二乘人已經去除對法的執著,漸漸趨向大乘,故說「心相體信」。般若會上,佛陀命須菩提轉教菩薩行者,須菩提雖是小乘人但能說菩薩大法,故說「出入無難」。聲聞人未捨聲聞地,不敢直下承當自認作佛,故說「所止猶在本處」。
解義:
二乘人初從鹿野苑聽佛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而思維取證,雖聽聞佛陀說法已久,漸漸開發菩提心,接近大乘法義,只可惜還是自覺所證所悟,與佛陀有所區別。雖已進入般若時,漸漸遣除法執,但還不敢直下承擔自己可以作佛。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解義:
「長者有疾」等,譬喻方等時之後,名相尚未遣除,故有法執之病。「長者將死而說有寶藏」,譬喻佛陀教化世間因緣將盡,而一佛乘的教法,尚未囑咐。在般若經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故譬喻為「倉庫盈溢」。「今我與汝,便為不異」:比喻小乘、大乘終究歸入一乘,但是尚未入圓教(成佛之教)。佛陀的智慧無限,對於弟子而言,或取以自利,或予以利他,領受佛的功德,這是佛陀的用心,此為佛陀轉教聲聞為菩薩之譬喻也。「爾時,窮子受教敕,領知眾物」,喻二乘人領受般若。「而無希取一餐之意」,小乘猶希取小乘法,自認於大乘無分也,仍止於聲聞地,下劣小乘心猶未能捨。
附註:
天台五時教判的第四時「般若時」,是說一切皆空的真理,以空的智慧水來洗滌情執。小乘人在方等會上受到種種彈劾,雖心慕大乘,但執情未消,不敢直下承當,所以佛陀不得不在般若會上,淘汰、揚棄、遣除遺執,使之融通轉入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的前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