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動物飼養非人道,格子籠蛋雞、母豬夾欄、翦喙、剪尾等管理方式,以及目前備受爭議的瘦肉精,皆為不人道的飼養;從歐盟經驗借鏡,無異可喚起讀者對人道飼養的省思。儘管經濟動物處境堪憐,但業者與消費者在經濟和人道上的為難也無可厚非。事實上,連最受消費者關注的─不人道產品是否對人體健康有所影響?專家們的看法也莫衷一是;隔著人體健康這層紗,談人道飼養更如隔靴搔癢。
然而在動保與環保意識逐漸也能形塑政策走向的台灣,以人類利益為至上的思維模式已有改變;復以,各宗教人士雖立論迥異,但皆以滿足動物本能需求歸結,紛表支持,或可窺見人道飼養破繭的契機。
近日出版「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一書的廖震元博士,明確指出「人道產品與人體健康沒有絕對關係!」專精於肉品衛生安全領域的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駱秋英則表示,以不人道方式飼養、運送、屠宰,對肉品「品質」會有影響,如造成水漾肉、瘀血、不耐保存等現象。至於人體健康方面,包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陸地運輸動物福祉小組主席Donald M. Broom及上述兩位專家都認為,雖很難經過科學研究證實,但產品中可能含有「毒素」存在!
針對所謂的「毒素」,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認為,其科學證據難以查證,事實上,若有可信的研究、查證得到,依歐盟如此謹慎,則早已明文禁止,因此不可妄斷。
但林杰樑所指並不包含萊克多巴胺,他重申,目前雖未見使用萊克多巴胺對人體有危害的研究,但也沒有證據顯示它是安全的!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則表示,食用殘留萊克多巴胺肉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相關研究嚴重不足,政府就不應該准許使用:「那是不人道且可以不放的化學添加物,完全是多出來的風險!」
Donald M. Broom從另一個面向指出,良好的動物福祉意謂著管理系統與環境的改善;而動物擁有更好的免疫系統,對人體健康也有益處。廖震元也補充道,通常不人道的產品要求高效益,飼養空間狹小,動物無法展現自然行為便覺緊迫、不快樂,容易影響健康,因此較常使用抗生素預防、治療,若依此來看,對人類健康就有威脅。
駱秋英更是直言:「愈是未以人道飼養的肉品,藥物殘留的比例就愈高!」她認為,科學基礎是必要的,但科學並不能代表全部,有時,人的直覺不比科學差:「當你知道這盤肉是來自於被虐待動物,心理也就不舒坦,吃下去就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心理有罣礙便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