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許多富豪住豪宅、開名車;窮人卻貧無立錐之地,夜間露宿公園時,還必須提防他人潑冷水。政府高喊增加社會福利以照顧弱勢族群,但財政卻日益拮据;可喜的是,許多來自民間的力量,長期照顧弱勢族群,做得甚至比政府好,他們並未對外標榜社會企業,實質上卻是小而美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是以公益或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企業組織,它不靠捐贈或政府補助;而是靠日常營運、企業經營方式,在市場法則中自給自足。換句話說,是以商業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社會企業關切的領域包括教育、環保、貧窮、公共衛生、弱勢族群等。
媒體報導,高雄女中附近一家自助餐廳老闆姚鼎勝夫婦非常有愛心,二十年來免費供應給家貧學生,每學期最多供應五十名學生午、晚餐。保安警察第五總隊警官楊靜雯就曾在這家自助餐廳吃了三年愛心便當。姚鼎勝夫婦原本要退休,但放心不下認養的學生。他們不求回報,只希望學生們平安長大。
姚鼎勝夫婦的善行感人,他們供應貧困學生餐點並非只有一、二個月,而是長達二十年。如沒有強烈助人的心,這項善行很難持續二十年而不間斷。這對夫婦最初開設自助餐廳,可能為了養家活口,並非為了照顧貧困學生,不過,在行有餘力之時,以自己的專業來幫助貧生,有助於解決社會貧窮問題,是一種社會企業的表現。
每到過年,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台北市萬華區賣刈包的廖榮吉辦流水席宴請街友。七十二歲的廖榮吉說,自己出身貧苦,了解窮人的苦。這項流水席自一九八七年舉辦迄今;過去二十五年間,除了有幾年因為沒錢而中斷;只要有能力一定籌錢來辦。今年廖榮吉自己捐一百萬元,另外豬、雞、魚、蝦等食材由民眾捐贈,四天席開七百桌,規模愈來愈大。
相較於有些億萬富豪,廖榮吉的財富不多。對於廖榮吉而言,當初賣刈包只為了討生活,並非為了救助窮人、遊民等。當他賺了錢,有了積蓄,他毫不吝嗇地拿出來與街友們分享,而且流水席辦了十七次;這樣的義行不容易。如果持續長期經營,也是一種小而美的社會企業。在寒流來襲的時候,如果有人為街友們遞上一個熱騰騰刈包和一碗熱湯,他們滿足而感動。
目前以商業模式做公益的社會企業並不多見。但從自助餐廳到刈包店老闆長達一、二十年默默付出,以他們最擅長的專業來協助窮困的人;他們以個人微薄力量做到了政府做不到的事。這樣的事跡在各地都有,這樣小而美的社會企業值得鼓勵。值得反省的是,人均所得超過二萬美元的台灣,為何還有這麼多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費或連三餐都吃不起,也有許多店家為了做自己的生意而驅趕遊民。這寶島究竟是富裕,還是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