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下電器和Sony去年股價分別下挫四、五成,而安老院營運商Nichii學館株式會社則上漲兩成半。統計顯示,製造和營建這兩個以男性為主的行業,十年內將失去四百萬個工作機會;而以女性為主力的保健業近三年成長最快。英國女性一樣,已成為教育、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零售、餐飲等行業的主力。
前年,日本男性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四,女性百分之四點六,差距創新高。預料到二○二○年,男性將達百分之七點一,女性則為百分之五點九,差距更大。至於台灣,女性就業率連續十四年超越男性。
由於女性就業率上升,歐美及亞洲各國的男女薪資差距逐步拉近,這種「男性衰退」現象愈來愈明顯;女性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讓兩性產生了社會地位和角色的互換。
北美經濟學家早在二○○九年全球經濟危機時就創造出「男性衰退」(mancession)一詞,這是將男人(man)和衰退(recession)組合的新詞,說明男性的社會角色變化與經濟衰退關係密切,即經濟變遷對男性精神氣質、社會地位和公共形象的打擊。
「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社會男女分工的依據,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男人要有英雄氣慨,並創造事業,女人則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這樣的觀念漸被顛覆,愈來愈多男人成為「家庭主夫」。
不過,由於女人負擔家計的擔子愈來愈重,早婚早育的意願也隨之降低。日本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父親休「陪產假」;但日本父親擔心對升遷和同事關係造成負面影響。非營利組織「父親日本」創始人安藤哲也表示:「男性雇員甚至不敢談論休假,我們需要改變態度,改變職場環境。」
去年,美國女性首度同時在獲得高等學位和大學學位方面超越男性,這個趨勢重新定位了「誰外出工作」和「誰在家帶小孩」的角色。密西根大學佛林特分校經濟學教授裴利表示:「男性現今更可能成為待在家中的人,從事較傳統的育兒工作。」
人口統計學家估算,美國擔任小孩主要照顧者的「家庭煮夫」前年達兩百萬人。也就是說,每十五個父親中就有一人為奶爸。家庭結構改變,現在多為夫婦兩人所組成的小家庭,人口少一定得分工,更加促使原有的角色地位改變。
在人類歷史早期,體力決定誰主外,誰主內,男人身材粗壯,自然擔負起狩獵、養家、護衛等責任,並延伸到戰場,健壯男性到前線打仗,後方生產交由女性。工業革命後,龐大的機器也需孔武有力者操作;十幾年前,貨櫃車的方向盤甚至一般男人也轉不動。
科技日益精進,改變了這種明顯的角色區別。動力方向盤的發明,使女性開始搶占貨櫃車司機行業;在以男性為主的製造業和營建業,亦常見女性擔任主管,連戰場上的武器,也不再需要蠻力就可操作。
連打仗都不再是男人的專利,軍人不再是男性專屬行業,在勞動市場上,男人就不再具有絕對優勢。在「腦力指揮臂力」的時代,性別已不重要。性別平等的新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