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各地都出現掃墓的人潮,表現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的風俗。馬總統也率文武官員遙祭黃陵;卻被台聯立委質疑沒有證據足以證明黃帝的存在,批評馬總統「心向中國」。祭祖的主要用意在於表示對祖先的追念。
傳統上有所謂「三炷香」,每天早晚要燒三炷香,有人說中國社會就是靠這三炷香維繫的。這三炷香一是代表敬天、二是敬地、三是敬祖先,如果不畏天敬祖,頭上沒有神明,人們的心中就沒有一把尺,就會無法無天。因此依傳統祭拜祖先是天經地義的事。
就像水有源頭一樣,每個人都有祖先,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軒轅黃帝。早在春秋時代就有祭拜黃帝的習俗,唐朝以後列為國家大典。昨天也有來自全球各地上萬民眾齊聚陜西黃陵橋山的軒轅殿,祭拜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不知道台聯為何說無法證明黃帝存在的真實性。就算不承認有黃帝,總得承認自己有祖先。
「心向中國」的批評,其實是擔心馬政府走向統一的道路,這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台灣漢民族的血緣都是來自於大陸的祖先。日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時提出「一國兩區」的概念,遭綠營強烈質疑,認為有自我矮化之嫌。事實上,這就是當今《中華民國憲法》符合兩岸分治現實狀態的陳述。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只是雙方對這個中國各自有不同的解讀,一個稱「中華民國」,一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現在正處於和平發展、和平競爭的階段,雙方對於未來的中國都有發言權,都有參與權。台灣不必自我矮化,應該有分享中國的觀念。未來的中國很可能會承接現在台灣地區民主自由的精神,成為一個延續中華文化底蘊的新中國。
副總統當選人吳敦義日前參加博鰲論壇,在會見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時,提出「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十六字箴言,已經充分說明了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所強調的文化價值,「講信修睦,民生為先」是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傳統的價值所在,兩岸的往來要講信修睦,兩岸的政治要以民生為先,這正是台灣在兩岸和平競爭中的優勢。
陜西的清明公祭黃陵活動就有來自兩岸四地的代表人物上萬人與會,這是因為炎黃子孫有共同的祖先之故,由於有相同的血緣和文化背景,所以會有相同的行動;就像所有在清明節掃墓祭祖的同胞一樣,他們對於祭祀祖先都懷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態度,相信兩岸的發展也會隨著這樣的文化底蘊和價值觀逐漸走向和平共榮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