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突然宣布油價調漲,連鎖效應逐漸出現,民生用品跟著喊漲。而電價調漲、二代健保開辦、證所稅開徵,一個又一個重大民生政策突然都冒出來,共同特色就是:挖人民的荷包!馬政府這一連串決策會產生什麼後果,政府必須想清楚,嚴肅面對。
調漲油價、電價、二代健保加繳補充保費、開徵證所稅,都是重大民生政策;以前只要提出一個,就吵翻天,逼得政府收回成命。今馬政府在短時間內連續出手,先是宣布大幅調漲油價,接著電價漲定了;加徵補充保費的二代健保也拍板定案,明年元旦實施。證所稅時程未定,而財政部已經快馬加鞭作業,承諾一個月內提出,開徵指日可待。
這些重大政策固然各有其必須實施的理由;但人民的「痛」與壓力,政府也不能不正視體察。
以油價來說,國際油價連漲是事實,國內已經連續十六個月凍漲或減半調漲,以免衝擊民生物價,增加人民生活負擔。但油價畢竟有國際行情,台灣又是一個百分之九十以上仰賴進口石油的島國,國庫有多少籌碼用來凍漲油價?政府長時間干預油價,又造成多少資源分配上的不公?民眾與立委必須理性看待這些長久存在、但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的問題。
經濟部長施顏祥公開表示,油價凍漲和減半調漲的緩漲機制,應該全部叫停,讓油價回歸市場機制。站在使用者付費與推動節能減碳的環保觀點,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至於中油與台電員工的高福利,雖只占經營成本百分之二左右,對油價與電價的調漲,影響有限。但在高油價、高電價時代,對廣大消費者造成嚴重的相對剝奪感,政府必須切實檢討加以改革。
二代健保的開徵,表面上一般費率是降低了,由現行百分之五點一七,降到百分之四點九一,但要加徵「補充保費」,對現金股利、執行業務所得、房租收入、兼職所得等六項,課以費率百分之二的補充保費。有所得就繳稅,這是健全所得稅制的基本精神。問題是,目前的開徵辦法設計很有問題,最引起爭議的是,開徵範圍是指二千元到一千萬元的所得。試問,一九九九元就不用繳補充保費,多一元就要繳?更離譜的是,一千萬元要繳,但只要多一元、一千萬零一元的有錢人,反而就逃掉了二十萬元的補充保費,這是什麼政策思維?
衛生署的說法是,業外所得超過一千萬元的人是少數,大概只有百分之一,課徵不易,因此不列入開徵對象。這種說法,更是荒唐。工讀生辛苦的賺個幾千元,就一毛都逃不掉,富商巨價賺個千萬、上億輕而易舉,反而不必繳補充保費。這種施政邏輯,如何服眾!
未來四年,國內沒有重大選舉,馬政府藉此時機,想一舉矯正油、電價長期被扭曲、健保財務負擔,以及稅制上的不公現象,出發點值得肯定。但是重大政策影響全民,甚至可能造成全面性通膨,是否有必要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馬政府必須提出有力的理由來說服,讓人民信服漲所該漲;更要積極塑造能促進經濟成長的環境與有效措施,不能讓民眾的荷包只出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