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完《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一書後,陸續有些創作者與評論者提出討論,「七年級」一詞的爭議仍在,卻逐漸明朗,現在關於「七年級」創作者的書寫與出版,成為我最關注的事情之一。
陳芳明老師在《台灣新文學史》最後一章,臚列眾多新世代作家,涵蓋新詩、散文、小說三塊,其中尤以七年級創作者最多,七年級創作者在各文學獎與網路上崛起,許多創作者都有亮眼的表現。在〈無止無息的造山運動——《台灣新文學史》餘話〉一文他也指出:「新世代作家的藝術版圖,仍然還在擴張,絕對不是一本文學史可以論斷他們的成就。」文學史的書寫誠然是「規模龐大而從未停止的造山運動」,當下的觀察不可能全景式透視,但至少有跡可循,評論者雖然依循出版的軌跡來談,不過對於新生代的創作者而言,網路留下的創作軌轍也不可忽視,縱然作家在往後有任何轉變,都可成為探討的議題。
馮友蘭談哲學研究有「照著講」與「接著講」的區別,對於文學史、文學現象,我常常好奇接下來該怎麼談,這些創作者有無新作或是內容、主題上是否產生新變。就像神奇寶貝也需要進化,創作者如果不再進步,怎能脫穎而出其他人進入文學史的殿堂;又或如「遊戲王」裡的競賽,縱使拿到「太陽神的翼神龍」這張王牌,還要看有沒有召喚與驅使的能力,有好的題材若無驅使下筆的能力,反而會糟蹋謬思。
●
近十年地方文學獎紛紛設立,有些書寫往往流於歌頌風景、名勝古蹟與名物說解,這當然受到徵稿主題的限制,但時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如二○一一年打狗鳳邑文學獎江俊典〈有海的城市〉,詩人拿捏抒情與節奏合宜,讀起來如海風吹拂,不疾不徐,而作者仍是大學生,令人驚豔。高雄市文化局也曾出版李長青《陪你回高雄》、王浩翔《驛度空間》等以高雄為主題的書寫計畫,讓創作者更有系統地架構高雄的文學地景。
黃信恩最近一年的書寫,如〈十二元的旅程〉、〈草衙的天空〉、〈十二元的出海方式〉,都以高雄角落為主,寫公車之旅,有如揭開記憶的祕密基地。他過去多以醫療書寫為主,從對外體系、疾病的觀察書寫,逐漸寫回自身,如〈臉書〉、〈膝之二三事〉,身體地圖於焉逐一呈現。若說王浩翔從捷運站的新舊地名,以詩串起空間記憶,黃信恩則以公車所通往的旅程,回味高中時代的想像地景,有些異國幻想,這正是海港高雄與其他城市不同之處,二人一詩一文,交織高雄豐富的時空記憶,也與其他世代的創作者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