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然而自從長沙戰國楚墓出土了毛筆、竹簡及一些墨塊後,一般認為,墨在戰國時期就已被普遍運用了。

三國魏‧韋誕給明帝的一份奏摺中曾提到說他擅於製墨,可見魏晉時代,墨也已經非常流行。
早期的墨是被做成丸狀,所以有「墨丸」的說法;到了唐代,就已被做成條狀或塊狀,而且也有墨官的設置。南唐李庭珪是歷史上製墨最有名的人,他的祖父就已是墨官,父親奚超也因製墨出名,而被南唐國君賜姓「李」。
現在的墨依其原料分為兩種:
一是松煙墨,用老松枝乾燒成煙煤和膠加藥製成,色澤烏黑,墨色層次多,但較不發亮;另一種是油煙墨,以桐油、菜油、或麻子油等點燃,收集其煙煤再加以漆燒出的煙煤製成,墨色不只黑且發亮。
好墨有:質堅細滑、色澤光潤、輕膠易發墨、上硯無聲等優點。從前蘇東坡以「如小兒眼睛」,形容好墨的墨色又黑又亮又有靈氣。
磨墨時,硯不可有宿墨,注水不可太多,重按輕移,待墨色磨黑,始可再注入清水,再繼續磨墨。也不可急躁而研磨速度太快,否則不僅墨色不易磨黑,而且容易濺出墨水。磨墨可以磨去急躁的個性,修心養性,所以古人有:「因人磨墨墨磨人」的說法。
墨不可受潮,否則易脫膠,致使墨色渾濁;墨也不可風吹日曬,如此墨易斷裂。所以未磨部分可用油紙或塑膠紙包好,使與空氣隔絕。
墨到了明清兩代,還發展出精鑑墨和家藏墨。一是形狀精美,有書畫墨、博古墨等,圖案考究、造型優美適於鑑賞收藏;家藏墨則較注重好煙好膠,以及製作過程的蒸杵功夫等。
總之,墨跟硯及筆一樣,除了書畫之用外,也發展出了工藝及收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