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頭銜之外,民間還給他封了不少頭銜,「植樹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小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扯起打狗棍四處討飯。傳說故事於焉開始……
有一年秋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眼睛發藍,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發現村邊的一處爛瓦堆裡,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裡說:「老天爺餓不死瞎眼睛雀」,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來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裡撿回一條小命。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天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於成為餓殍。於是他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並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封它為「凌霜侯」。
果樹救命的經歷,讓這位洪武皇帝實實在在認識到:「樹可救荒災,樹可富家國。」
於是在他推行的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把植樹造林列入其中,並納入朝堂的議事日程。同時,制定了具體的定額及獎懲政策。
「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荒地、閒散地種植樹木者更實行優惠政策,予以免稅,樹木成材後歸己。
而對植樹任務不能完成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懲罰;對砍伐、偷盜樹木者,則加以治罪;他還下令自己老家安徽鳳陽並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棵柿樹,不種者要罰。
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幾年後碩果累累,朱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悅,化裝進行微服私訪,回來後對大臣們說:「救我命者,柿樹也!凡私自砍伐柿樹者,從嚴論處。 」
在推行植樹造林上,朱元璋也很有頭腦。他下令天下廣植棗、柿、栗、胡桃等果樹,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林,並提出如果這樣做了,歉年可度荒,豐年可賣錢,也就是提倡發展商品經濟。
特別難得的是他不顧萬乘之尊、不惜龍體之貴,親率官民在京城金陵朝陽門外植樹木五十餘萬株,並號令百姓「每戶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違者發配雲南充軍。」
朱元璋在植樹造林實踐中認識到:要大面積植樹造林,必須解決技術人員問題和培育樹種的問題。於是,他頒旨在鐘山創辦了我國最早的農桑學校和園林場。他告戒文武百官:「農桑衣食之本,學校道理之原。」
一些官員進京匯報工作,如果不知道所轄區域的桑株數目和辦農桑學校的情況,那必定有苦頭吃,朱元璋會大加斥責,有的因此而受到降級處分。
由於朱元璋重視植樹造林工作,使全國的造林活動得以全面、深入、持續開展,收到明顯效果。據歷史學家估計,在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全國的植樹總數高達十億株。
當時的人口不足六千萬,三十年中每人平均植樹當在一萬六千到一萬七千棵之間,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足以讓今人大喊不可思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