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 植樹皇帝朱元璋

常書偵 |2012.03.27
1979觀看次
字級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頭銜之外,民間還給他封了不少頭銜,「植樹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小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扯起打狗棍四處討飯。傳說故事於焉開始……

有一年秋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眼睛發藍,四肢無力。當他跌跌撞撞走到一個小村莊時,發現村邊的一處爛瓦堆裡,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心裡說:「老天爺餓不死瞎眼睛雀」,於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來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裡撿回一條小命。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天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於成為餓殍。於是他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並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封它為「凌霜侯」。

果樹救命的經歷,讓這位洪武皇帝實實在在認識到:「樹可救荒災,樹可富家國。」

於是在他推行的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文化措施中,就把植樹造林列入其中,並納入朝堂的議事日程。同時,制定了具體的定額及獎懲政策。

「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對利用荒地、閒散地種植樹木者更實行優惠政策,予以免稅,樹木成材後歸己。

而對植樹任務不能完成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懲罰;對砍伐、偷盜樹木者,則加以治罪;他還下令自己老家安徽鳳陽並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棵柿樹,不種者要罰。

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幾年後碩果累累,朱皇帝得知後,龍顏大悅,化裝進行微服私訪,回來後對大臣們說:「救我命者,柿樹也!凡私自砍伐柿樹者,從嚴論處。 」

在推行植樹造林上,朱元璋也很有頭腦。他下令天下廣植棗、柿、栗、胡桃等果樹,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力發展經濟林,並提出如果這樣做了,歉年可度荒,豐年可賣錢,也就是提倡發展商品經濟。

特別難得的是他不顧萬乘之尊、不惜龍體之貴,親率官民在京城金陵朝陽門外植樹木五十餘萬株,並號令百姓「每戶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違者發配雲南充軍。」

朱元璋在植樹造林實踐中認識到:要大面積植樹造林,必須解決技術人員問題和培育樹種的問題。於是,他頒旨在鐘山創辦了我國最早的農桑學校和園林場。他告戒文武百官:「農桑衣食之本,學校道理之原。」

一些官員進京匯報工作,如果不知道所轄區域的桑株數目和辦農桑學校的情況,那必定有苦頭吃,朱元璋會大加斥責,有的因此而受到降級處分。

由於朱元璋重視植樹造林工作,使全國的造林活動得以全面、深入、持續開展,收到明顯效果。據歷史學家估計,在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全國的植樹總數高達十億株。

當時的人口不足六千萬,三十年中每人平均植樹當在一萬六千到一萬七千棵之間,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足以讓今人大喊不可思議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