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台灣烏腳病 醫療紀念園區

阮愛惠 |2012.03.26
861觀看次
字級


沿著台十七線濱海公路,來到台南北門。這裡是僻靜的盬鄉。如果你看過《南進台灣》這部日治時期的影片,就可以在這裡找到和電影中相近的鹽田風光。

北門鄉除了有盬山、盬田,還出產白鷺鷥、黑面琵鷺和虱目魚,還有一座全白的北門嶼教堂,是一片「白色」的意象;但是,遊客們來到這裡,除了感受白色的潔淨明快之外,也別忘了緬懷一下這裡曾有的「黑」喔!

這裡曾是烏腳病的疫區,在地居地民曾經歷過一段醫療的黑暗期。而今的白色北門嶼教堂就是「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的一部分。這個園區還包含了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

這裡,曾是一甲子前,王金河醫師行醫的「金河診所」和「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的所在,而今建物依舊,且被整頓得相當清爽雅致,不再有「烏」煙瘴氣了。

「烏腳病」曾是六十年前台灣西南沿海居民的惡業。還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台灣的北門、布袋、學甲和義竹等地區民眾,由於長期飲用含砷的地下水,開始出現烏腳病。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而且患者的手腳末梢的潰瘍最後會變成黑色壞疽,最後只有截肢,才能保住殘命,過程中常有人因無法忍受折磨而仰藥自殺。

一九一六年,在北門鄉出生的王金河醫師,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一九六○年,王金河陪同台南神學院的教授到北門參觀時,發現許多烏腳病患者,雙腳潰爛,生蛆發臭,卻無力就醫的慘狀,當中一位法蘭克林教授甚至說:「如果耶穌生在台灣,祂一定會先到北門醫治這群人」。

耶穌真的去到北門了。王金河醫師決心投入烏腳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後來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也知道北門鳥腳病患的需要,一九六○年,就在王金河診所的會客室成立鳥腳病免費診所「憐憫之門」。

當時在埔里的謝緯醫師,也願以他的外科專業加入陣容。他每周不辭道遠自埔里來北門一趟,為病患動手術,由此三人展開了近二十五年免費服務烏腳病患的歷程,人稱當時的孫理蓮、王金河及謝緯,為早期烏腳病醫療的「鐵三角」。

在這個免費診所裡,最高紀錄曾收容八十多人。這群不幸的烏腳病患者,在截肢後,失去行動自由,而且因無一技之長,常自認是個「死坐活吃」的人。

一九六二年起,王金河及病患運用政府及教會的力量,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訓練機構,使病患在癒後能有謀生的技藝,至一九七八年省府接手該中心為止,共歷經十七個寒暑。

王金河及其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的善行傳開之後受到全國尊敬,兩次得到全國好人好事表揚。而烏腳病後來也受到政府重視,除成立防治機構,並在一九七七年正式在北門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於是在一九八四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功成身退。

由於年事漸高,子女也都事業有成,十分孝順;一九九六年,王金河看著群體醫療中心日趨完善,於是功成身退,北上與兒孫團聚,此時,王金河行醫正好滿五十年。

王金河及北門嶼教會,積極在免費診所原址籌設「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終於獲得文建會及台南縣政府的支持,在二○○三年正式成立籌備處;二○○七年紀念館開幕後則由王金河及其親友所籌設的「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

遊客來到這裡,由於歷史建物保存良好,加上文獻史料相當完備,如果肯靜下心來,好好瀏覽資料、觀賞紀錄片及聆聽導覽人員解說,馬上就能進入這段歷史時空,回顧這段滄桑的醫療史、悲憫烏腳病患的痛苦,並感念醫護人員及宣教人士的大愛情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